人生在世,往往倾向于锋芒毕露,而忽略克己让人。
仿佛去争、去抢,才能收获幸福;忍耐、低调就会有所委屈。
可实际上,处处逞强,时时斗狠,只会让自己身处积怨之中,使得生活不能平静下来。
而聪明的人,从不会过多的与烂人烂事纠缠,而是选择低头退让。
毕竟,退让从不是懦弱,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智慧。
曾国藩曾说:“不与人争利益之短长,只与己争品性之长短。”
选择低头“认怂”的人,从来“不怂”,他们有的是长远打算,而不是眼前输赢。
01
强者退,只因内心强大
俗话说:“性傲者易陷,善忍者易成。”
善于隐忍之人,其实内心早已自成世界,不为荣辱而纠结,不因得失而悲喜。而这样的人,往往会笑到最后。
晋国公子重耳曾因晋国混乱而逃往楚国,并受到楚成王的热情招待。
楚王问重耳,若有一天成为晋王,如何报答自己。
重耳回答:“如果我成为晋王,与贵国交战时,必退避三舍。”
一舍,便相隔三十里。这样的让步,让楚王大为满意。
而之后两国交战,已是晋文公的重耳,果然下令后撤九十里,遵守了自己当初的承诺。
然而,楚国大将子玉,却性格激进,眼看晋文公“认怂”,觉得大势已成,便长驱直入,准备速战速决。
然而,晋军虽退避三舍,却始终保持着作战的准备,最后以逸待劳,击败了楚军。
在生活中,“退避三舍”这个成语是退让、回避的表现。
可实际上,“退”与“避”并不是真的害怕,而是选择性地认输,只为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
有时候,太过情绪化,往往惹得矛盾激化,得不偿失,而把自己的姿态放低,把自己的情绪放缓,反而是顾全大局的表现。
俗话说:“退一步,乾坤即大;饶一着,万虑方休。”
真正厉害的人,懂进退、知荣辱,他们表面上看似很怂,其实内心比谁都坚强。
争强的人,容易失了方寸,也输掉了格局;而懂得退让的人,看似妥协,却常常赢得先机。
敢于“认怂”的人,其实从来都不简单。
02
智者放,只因目光长远
俗话说:“退一子而窥全局,登峻岭而观天下。”
无论是立身处世,还是做人做事,都要让自身保持长远的目光。
康熙末年,准噶尔部发动叛乱,前线大清六万军队全军覆没。
康熙决定从自己的皇子中,选出一位“大将军王”,统领西北大军平叛。
所有皇子都认为这是未来继承大统的有利条件,于是为了抢夺此位,无所不用其极。
其中十四子胤禵在得到八阿哥的支持后,更是视其为囊中之物。
然而,当他把敌视目光投向四阿哥胤禛时,四阿哥却选择了“认怂”,不仅放弃了此次争夺,还力保胤禵成为“大将军王”。
其实,四阿哥胤禛的目光从不在“大将军王”上,而是未来的皇位。
一方面,他放弃权力,使得自己逃离了争夺的漩涡,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来分析未来的局势;
另一方面,他看似“放手”,却也让最有力的皇位竞争者远离权力中心,为自己之后的继位,埋下了伏笔。
其实,很多时候,放下并不是放弃,而是一种长远的眼光,只有格局远大,潜伏静待,才能赢下最后的胜利。
太过重视眼前,决断往往会出现偏差,最后的结果也难免会偏离最初的方向。
真正的聪明人,从不会在乎一时成败,一地得失。
他们知道,眼前的优势并不主要,未来的结局才是心中所想。
03
慧者隐,只因认清现实
白居易曾有这么一首诗:《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其日独游香山寺)》。
他在诗中写道:
“祸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
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
顾索素琴应不暇,忆牵黄犬定难追。
麒麟作脯龙为醢,何似泥中曳尾龟?”
“九年”是指大和九年,那一年甘露之变,文官与宦官相争失败。
那几年,白居易看透世事,离开朝廷中枢,到洛阳任闲职。
听到这个消息,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全诗皆是对比,祸福难测与全身而退的对比;过去与今天的对比;麟龙与乌龟的对比。
所有对比,皆揭示着清醒与淡然。
白居易年少清贫,后为民为国,几次起伏于朝堂,虽已着紫封爵,但他还是选择避居洛阳。
他放下了名利,淡出了纷争,皆因他看清现实,选择从心所欲。
其实,一个人走多远,往往与能力无关,胜负的关键,在于内心的平静。
认清现实,是一个人的格局,而选择离去,则需要一生的勇气。
余秋雨说:“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会在琐碎妆饰上沉陷。”
当一个人阅尽了繁华,见识了深浅,便不会纠缠于有无之中。
要知道,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潇洒;而让一步,亦有让一步的坦然。
04
《菜根谭》说:“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生活的困境,往往在于利益比较,情绪的冲突。
许多时候,选择认怂退让,事情反而能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那些懂得藏锋守拙,在自己的底线内退让的人,才是真正厉害的人。
强者后退,只因自己无所畏惧;
智者放下,只因自己格局远大;
慧者淡然,只为自己生活淡然。
人生苦短,我们不必执着于对错之间,是非之法,保持谦虚内敛,从心所欲,如此方能笑到最后。
愿你我遇事放平心态,不争不抢,顺其自然,余生不悔,旧路不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