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无意中看到这本书,感兴趣并打开的原因,当然是想了解如何阅读以及如何高效阅读。抱着快速阅读了解的目的,看一看秋叶大叔怎么说。
本书主题内容是讲拆书的,关于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这部分内容我暂时不感兴趣。我关心的是如何阅读以及如何高效阅读,所以总览全书我选择了书中的续篇和下篇的延伸阅读,刚好和我的阅读目的相匹配。前者介绍了阅读的方法,后者介绍柳比歇夫奇特的时间管理方法。
触动最深的是,让我明白的建立完整思考框架的意义和重要性。深入专研一个领域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然后不断完善它,做到体系化思考,然后不断地复制扩张。这里第一个知识体系,完整的思考框架尤为重要,决定了吸收知识的效果,对知识进行总结整理归纳,变为自己的一部分。如果没有框架,学习的知识就只是孤零零的知识而已。
这个观点驱动我下一步动作,努力培养思考框架和学习主题阅读。接下来会找一个领域进行深耕,在我这里,最好的选择无疑是——技术!
以下是划线笔记
67个笔记
◆ 序篇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看了两个中外大叔的例子
怎么样算读完一本书?
首先是个如何管理时间的问题
其次,这也是个读书态度的问题
做喜欢的事情你就会付出足够多的时间。
如果你早早培养了阅读的习惯,读书是你生活中的一部分,你不需要太刻意去安排,书随时随手就可以读。
最后,这还是个读书环境的问题。
关于选书,我推荐大家读读台湾出版人郝明义写的《越读者》
读书的类型要丰富,而不是仅仅追求读得多。
应该合理搭配四类书
什么都懂一点儿真不如先看懂一门比较好。
真有营养的书我会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有时间就争取慢读,一次读到位,做好笔记,以后需要时再翻。如果没有时间我就选择速读,或者跳着读我最需要的一部分,以后有时间我还需要补功课。
好书一定要精读,你对自己加以研究的某个方向一定要学会主题阅读。
关于如何略读、跳读、精读以及进行主题阅读,我推荐大家看看《如何阅读一本书》。
考虑到一本书的价格,能用这样低的成本学到东西真是超值。
越是实用技能类的书,越需要和实践结合起来阅读。
即便是一些理论性的书,也要主动结合现实来思考,这也是最最重要的。把读完的书中的一些理念,马上和现实印证,或者直接引入现实思考和行动。否则,读书的心得会遗忘得很快,不会成为你的内容。
读实用的书,第一层境界是你看得懂别人的道理,第二层境界是自己能照着讲出来,第三层境界是自己能有意识去运用,第四层境界是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
读书这件事,看来的东西不是自己的,写下来的文字也未必全是自己的,只有反反复复讲,把看的写的讲到潜意识了,成为一套方法论了,成为自己的工作习惯了,也许才是自己的。
看书只能打开视野,解开思维盲区,但是一个人要改变自己必须通过行动。
还是要读整本书,做书摘,做笔记,做练习,锤炼自己的整体思维能力。
年轻人读书应该考虑是否能为自己建立一个完整的思考框架
通读法:我是如何培养思考框架的
后来我渐渐明白,如果一个人一开始没有扎扎实实读几本书形成思考框架,书读得越多头脑越乱
当时从事产品数据管理软件实施工作,必须要了解这个信息管理系统的来龙去脉,我就买了所有可以买到的关于这个领域的书,还下载了2000多篇这个领域的论文,全部看了,做了总结。
这次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从概念定义出发,慢慢理解现象,读书要把一些基础的东西读透。
所谓开窍,就是我自己的头脑里形成了一套分析问题的框架
这次读书很重要的一点收获就是,反复读几本相对结构化、体系化的关于某一领域框架和业务的入门经典书,反复读,读透了,就打下今天做事的方法论底子了。
我觉得自己这两个分析问题的框架用了蛮多遍,已经开始形成了自己思考问题的结构,
碎片知识的特点是看到了激动一下,过几天又被新的碎片冲掉了。
我没有像研究知识管理、研究信息化、研究项目管理、研究PPT、研究新媒体一样做完整的结构化阅读和修炼,
开始系统学习如何阅读和思考,当时是先看《如何阅读一本书》,后来又看《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这一看我才发现,在发达国家的高中就需要普及的批判性思维训练,我到30多岁大脑依然一片空白。
也不好意思告诉别人,我就自己尝试写读书笔记、做读书PPT、和朋友交流,在微博上尝试用批判性思维写微博,包括吵架,统统悄悄练起来。我会告诉你类似的图书我买了40多本,看了30本吗?
到了2013年,我大概能够系统建立自己的批判性阅读、思考、写作的框架了,真不容易。
先系统读一读这个批判性思维领域的经典作品,耐着性子多读几遍,一辈子受益。
如果觉得某个方面有必要了解学习,我至少会看十本同类书籍,然后仔细想想那些专家的看法是否一致,慢慢得出我在这个领域的思考框架。这种阅读方式叫主题阅读。
用写书的方法去做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就是先圈定一个感兴趣的领域,然后搜集这个领域可以找到的图书、论文、网文进行阅读。
一般我决心要做一个领域的主题阅读,是准备快速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我就必须先建立像专家一样的视野和格局来思考整个领域有哪些需要我去学习的问题。
准备了解哪个领域,就先写一个大纲,就像我自己要写这个领域的图书一样,然后开始大量买这个领域的图书。
先看一本经典的,对照我的大纲,梳理充实完成后,开始读其他的图书,大部分内容相同的,跳过,然后看到不同的想法,自己思考一下,认同的,可以整合的,就列入我的大纲。很快,我就完成一个领域的主题阅读,并有了对这个领域的系统认识。
这个方法可以让一个人在很短时间内深入研究一个领域,所以后来我要做大的研究,都是用的这种读书方法。
在买书和找文章之前,我先让自己列了一个提纲。我列提纲干脆就是按写书目录的方式来做的,
有了提纲,我就开始买书和找文章。然后我会边看文章边把其中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理解写到对应的条目下,迅速把别人的思想变成我的体系内容。
如果在一个领域有一些积累的话,用这样的方法读书的确能让人很快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
第一个经验是,你阅读一本书的动机越明确越强烈,最终能化为己用的知识就越多。第二个经验是,梳理出全书的框架再去读书收获更快。
阅读陌生领域的图书,你需要一个相对有整体感的框架。比如先通过阅读书籍前言、后记、目录部分,初步了解本书存在的目的是要解决什么问题,大概有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速读一遍建立对这本书的初步阅读框架。
我始终以为读书要先消化,再内化,然后输出。很多人读书不消化,只是翻书,而动笔就是主动消化的过程,内化的开始。怎样知道你内化成功?要输出,可以写书评,可以做分享,可以做读书PPT,这都算输出,不做这个功课,书只算看过。
读好书一定要做笔记。
第一步:看作者简介、摘要和目录,快速了解一本书的框架,越了解作者的经历背景往往越有助于你深入思考这本书的一些观点。第二步:快速通读一遍,我的习惯一般是速读。第三步:看到启发性或者精彩的单元,我马上停下来做记录。
第四步:对有感觉的书,记录了足够的素材,我才会考虑做读书笔记。
我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很灵活
◆ 上篇 知行合一
帕累托法则
◆ 中篇 学以致用
从时间利用、说服技巧、创意整理到心理调适,每件事都有好方法、大学问等着你来学习。
文章写起来顺畅往往是因为你原来对这个问题有很多的积累,所以有一个安静的时间段就能下笔千言。假如你对要表达的问题缺少积累,有再多的时间也无法写好
“五分钟文章法”
预定一个写作时间,在此之前,我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碎片化时间提前构思。
学会给每一种碎片化时间单位寻求多元化用途。
把你碎片化时间的用途和你生活中的情景关联起来。
如果有一些主题,你通过九宫格总结出一些很不错的框架,那么你完全可以把这种九宫格分类方式固化下来,成为你长期借助的结构化思考工具。
◆ 下篇 延伸阅读
《奇特的一生》的作者给出的解释是,坚持他的方法必须有一个前提,你要有一个伟大的目标。
如果一个人内心不是天天装着自己身边的一亩三分地,其实是很容易看到世界的广阔,人类的伟大,宇宙的浩渺,你会深深叹服这个世界的神奇,并愿意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而不仅仅是看着你身边的爱呀恨呀这点小恩怨。吃好喝好、找一个人过一辈子的追求,对于有伟大目标的人而言,是不够的
一旦你真正想征服或者彻底融入这个世界,你就不得不反思你的资源瓶颈。除了时间,几乎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去争取去创造,但是时间一旦流逝,就无法弥补
只有拥有伟大的目标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浪费时间的可耻。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浪费的时间永远不会回来。所以我每天不需要励志,也不需要打鸡血,我到点就起床,到点就睡觉,因为好的休息会让我更有能量去迎接新一天的战斗。
一个人放弃了自己,往往是从生活上失去了自律性开始的。所以我常常建议大家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其实是一种保持精神状态的诀窍。
柳比歇夫的时间记录法,背后其实体现这个人高度的自律性。
要对时间建立感觉,最简单的训练方法是在需要看时间之前,先问问自己现在几点钟了,然后再看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