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吴起的故事。
吴起在魏国二三十年,兢兢业业,无数次打退秦国的来犯。可以这么说,魏斯能够争霸中原,主要是因为吴起帮他守着老秦。不过,无论是普通人、亦或是伟人,都有驾鹤西去的一天,魏斯也如此。终于有一天,他不行了,倒了下来,把位子交给了儿子魏击,后来谥号“魏武侯”。
魏文侯和魏武侯冷知识:魏武侯,姬姓,魏氏,名击,安邑(今山西夏县)人,魏文侯之子,战国初期魏国国君,前395年—前370年在位(《史记》、《资治通鉴》误载魏武侯前387年即位,前386年为魏武侯元年。据《竹书纪年》则为前396年即位,前395年为武侯元年)。他是三家分晋后魏国的第二代国君。
还记得吴起发的毒誓吗:不当上卿相,绝对不会回去见母亲。虽然母亲已经去世,可吴起依旧履行着自己的诺言。他想着,李悝这些人死后,能当相国的,也只有自己了吧!可惜,他想错了,魏武侯任命了公叔痤为相。这令吴起对魏武侯失望不少。还有一次,魏击亲自来视察吴起驻地,他骄傲的说:“我有这么险峻的高山,这么宽阔的河流,还会守不住吗!”众臣纷纷溜须拍马,只有吴起批评了魏击,主要的意思是:守住国家,不靠地势的险峻,而是民心向背。魏老大很生气,但他顾及面子,当面对吴起表示赞同,可背后疏远了吴起。后来,魏击也打算逼死吴起。吴起一看,又得开溜。
公叔痤冷知识:公叔痤有知人之明,但为国家利益考虑得相对少一些,为自身的利益考虑得多一些。他排挤吴起,是出于保全相位的需要,并不是不知道吴起对魏国的重要性。荐举公孙鞅,是直到病重才提出。太史公司马迁于此特著一笔,“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很有深意。若过早地推荐公孙鞅,可能会取代他的职位,而在临终时郑重托付,博得荐贤之名,对自身利益也没有什么影响。假如从人才流失的角度来论魏国的成败,公叔痤是应负一定责任,而公孙鞅最后的叛逃,也与他有关,所以秦国的变法图强,也有他的功劳。
望着自己苦心经营的西河一带,吴起伤心的哭了起来。“主人,您一向不看重功名利禄,为何这次如此难过!”吴起的仆人奇怪地问道。“你知道什么!”吴起说,“我只是想到,我经营西河二十年,想不到给老秦人做了嫁妆啊!”事实就是如此,吴起一走,魏武卒虽然勇武,可是西河马上就崩溃了。天下之大,还有什么地方容得下自己呢?吴起叹道。算了,去楚国碰碰运气吧,他不知道的是,还有一份光辉的前途等着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