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标准的80后,那是一个没有网络,电话也不普及的年代。
我记得我们家第一部电话是在2000年左右才安装的。
那个时候,人与人若要相见,需要做坐火车,汽车或轮船,披星戴月,昼夜赶路,翻山越岭,方可见上一面。
亲人之间,相隔两地,平日里都靠书信往来。
我家在安徽,小时候听的最远的地方就是新疆,湖南,淮南。新疆是我小姨远嫁的地方,湖南是我爸打工的地方,淮南是我大姨嫁的地方。
远在异乡的爸爸和阿姨们,经常写信回来,有时候还会快递一些衣物和吃的或存款。
不管邮寄什么,收到后都很让人开心。我爸邮寄最多的是信,我姨妈邮寄最多的是衣物,尤其大姨,邮寄的最多。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爸爸的来信最多,大门口响起邮递员“叮呤呤”的自行车声音,就知道爸爸来信了。
这些信件,犹如贫困而枯燥的生活中一道充满希望的亮光,总在关键时刻提醒我们。要好好生活,好好学习,做个懂事的孩子,即便爸爸不在家,不在我们身边,也要做个认真,自律,能够帮助妈妈的好孩子。
大学后,开始恋爱了,电话倒是普及了,但话费对一个穷学生来说,太贵了。唯有书信往来才能痛快述说学校趣事,所见所闻,读书感悟等。
记不清楚谁先写信了,然后就开启了频繁的书信往来。
记不清楚期间互相写了多少封,目前大部分还被严严实实保存着,虽然十几年过去了,搬家好几次,但基本依旧完好无损。
没再去翻看过,但我知道那里面包含着我们的青春和情感。也许老了,会再翻看。
写信的意义,并非一定要辨明什么真知灼见,而是为了看见与被看见,知道自己并不孤独,原来还有人在远方思念和牵挂着我们。
而这,就够了!
见字如面,真的无比怀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