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敬的读者:
原谅我以写信的方式,来写这篇读后感。也许对我来说,这是最好的一种方式,向这本书,向这个节目致敬。
第一次听到这个节目,是在网易云音乐上。一个名叫《见字如面》的节目忽然出现在APP的推荐栏上。我随手点击了一期,听到的却是一个个嘉宾读着各种各样的信件,这些信件的背后却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其实信本身就是一个故事。
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我打开的并不是一本普通的书,而是一串串记忆,一段段真挚情感的交流。在这一本前后并没有任何逻辑可言的书中,汇聚着各个时期的信件,最远可以追溯到金戈铁马般的战国时期,最近的就在当下。
我透过书中一封封信件的文字,看到信中人物的写信时状况,仿佛身历其境之中。
我们似乎可以立马看见像夏完淳诀别时慷慨;邓丽君录完《甜蜜蜜》时的欣喜;李小龙拍完《唐山大兄》后的憧憬;2000多年前秦国士兵的焦虑。
诚如《中国青年报》所评价的那般:书信是通往心灵的快速列车,每写一个字,没读一句话,我的内心都可能被打开了。最真挚的情感从来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作为装饰,他们通常以最为朴实的外衣为我们呈现出最美好的样子。
我们透过这一份份信件,可以看到一些大人物不为人知的一面,一些小人物内心深处的世界。但请记住,这一定是他们最真实的样子。
我们看到了毛泽东执行党纪律的决心;林徽因拒绝徐志摩的决然与痛苦;张爱玲对王家卫拍摄电影《半生缘》的抉择。
一封封信件就像岁月凝结成一个个过往,在历史长河中漂过,在我们生命中路过。
你有多久没有写一封信了,是否从来没有;你有多久没有收到一封信了,是否从来没有。
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移动通信高速发达的时代,我们渐渐忘记了、丢掉了这个曾经沟通世界的最纯真的工具。微信、QQ、电子邮件,任何一个通信工具都可以让我们的消息瞬间传遍大江南北。
可在速度达到的时候,我们失去了写消息的斟酌,等待回信的焦虑,说到底我们失去最信件本身给我们带来的焦虑感和仪式感。在这个物欲横流,信息爆炸的时代,我太需要这样的感觉了。也许正是因为我们需要,他才显得如此稀少,正因为稀少,他才显得如此珍重。

我上一次写信是什么时候啊?也许是五年前还是六年前。记得那时候,班级组织了一次活动,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每个人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由班级组织统一贴上邮票送到各自妈妈的手中。
我已经记不清楚当初手持着钢笔,深思熟虑上写上这封信的感觉了,也许就是一种厚重感,让我没写上一个字都好好思量,用好最恰当的措辞和语言。
杜甫的诗中有这样一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说得就是一种厚重感,这种厚重感只在信的本身而并非烽火。
我今天决定用信的格式写上这篇文章,本身只是想或多或少地找回我们曾经写信时的感觉,这种感觉并不光在信本身,更多的在我们与这个世界交流时的感觉。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从来不会缺少信息,从来不会缺少知识,我们缺少的永远都是真挚的感情交流。
就像这本书、这个节目《见字如面》一般,从历史深处打捞的这些碎片,让我们再次发现了汉字之美、思想之美、情感之美。我们何尝不能通过这样一封封凝结情感的信件,为我们的人生留下这样的美好呢?
《见字如面》读者
余大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