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郭召良:人格障碍的形成因素——内部心理过程

郭召良:人格障碍的形成因素——内部心理过程

作者: 鸿蒙小筑 | 来源:发表于2022-11-22 06:59 被阅读0次

    人格是个体在与重要他人互动中,在经历一系列事情中形成的,人格是个体与他人互动的结果。

    人格障碍的形成,一方面是扭曲的亲子关系、教养方式和个体所经历的创伤事件,另一方面是个体对所经历事件(包括与重要他人互动中的事件、创伤事件等)的内部心理过程。

    正是个体对外部事件的内部心理过程,才最终使得所经历的事件成为人格障碍的重要因素。

    01.认知过程

    认知是个体内部心理活动的中介,认知是情绪和行为的基础。个体在与重要他人互动中经历的点点滴滴,重要他人对个体所做的一切,都需要经过个体的认知活动来诠释和理解,在这些认知活动的基础上产生情绪和行为反应。

    来自重要他人的过度控制、被忽视、躯体虐待、心理虐待、过高要求、父母离异、亲人亡故等经过个体的认知解读,逐渐形成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信念。

    当被控制、忽视、虐待时,个体认为是因为重要他人有心理问题,罪责不在自己,不是自己的错,这样的个体就能维持心理健康,并形成健康的人格。

    但实际上,年幼的个体往往认为是自己的错,是自己犯错才遭遇这样的经历,这样的认知就是人格障碍的根源。

    内归因是个体与重要他人互动时的重要认知方式。个体在与重要他人的互动中,他人对自己表现愤怒,惩罚或虐待自己,不搭理自己等情形,个体往往认为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是自己的错导致重要他人惩罚自己、对自己生气和不理睬自己。

    其他的事情如父母离异、亲人亡故、过高的要求等,也常常通过内归因的方式被个体看成自己的过错。

    社会比较是个体形成核心信念的重要认知方式。个体是好是坏,在别人心中是什么印象,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他人又是什么样的人,这些都需要把自己和其他人进行比较来实现。

    当个体的表现不如他人(同胞、同伴、同学)的时候,个体就可能认为自己是无能的,而他人是全能的。一方面自己常常因达不到父母的要求而被批评指责,另一方面自己的弟弟妹妹还需要自己操心管理,这样一来,个体就很可能形成“自己是无能的”(因为被重要他人否定)、“他人也是无能的”(他人还不如自己)的核心信念。

    除了个体的表现,个体愿望的满足也是社会比较的重要方面。如果重要他人满足了他人(如同胞)的愿望却没有满足自己的心愿,个体就会认为自己是不重要的,别人是重要的,等等。

    社会比较不仅存在于家庭内部(与同胞之间进行比较),社会比较也存在于个体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学校、社区。

    在学校里,如果考试成绩总是落在后面,老师喜欢其他同学而又很少关注你,你就会形成“自己是无能/不可爱的、他人是全能/可爱的”的信念。

    前面我们提到,在贫困中长大和遭受歧视属于创伤事件,其就是经由社会比较而对个体产生影响。在贫困中长大,经由社会比较会让孩子产生“自己(及其家庭)是无能的,而他人(及其家庭)是全能的”的信念。遭受歧视,经过社会比较和内归因等方式让个体认为“自己是无能的”。

    对他人评价内化是个体形成核心信念的第三种认知方式。个体幼年时思维能力局限,缺乏评价自我和他人的能力。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常常受到重要他人评价的影响,重要他人如何评价他和评价别人,这会影响个体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信念。特别是重要他人对个体否定性批评中往往就暗含着对个体的评价,如:

    “你怎么不去死,看到你就心烦。”

    “你怎么这么笨,你不要来烦我,离我远点!”

    “你这个坏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总给我惹祸。”

    “你一天就知道吃、吃、吃,也不帮家里干活,我就像养了一头牲口。”

    在重要他人的认知评价的话语中,个体接受了这些认知评价,并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最后就变成自己也是这么看自己的了。

    02.情绪与行为过程

    个体与重要他人互动,以及遭遇的各种事件,经过其内部的认知过程的评价后,个体就把这个评价或解释的结果与自己的愿望(或欲望)进行比较,当发生的事情符合自己的愿望时,个体就会体验到积极情绪,当发生的事情背离了自己的愿望,就会体验到消极情绪。

    那些来自重要他人的创伤事件,很显然与个体愿望背道而驰,很自然地会引起个体消极的情绪体验,如悲伤、难过、抑郁、焦虑、内疚感、自罪感等。

    在情绪动力驱使下,个体便会采取一定的行为来应对。对于引发痛苦体验的外部刺激,个体可以通过逃避、战斗和忍受等方式应对,对于令其感到愉快体验的外部刺激,个体就会继续重复这样的行为方式。重要他人(或外部环境)对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回应继续做出反馈,这样的反馈又构成了新的刺激,个体则继续对各种新的刺激进行认知活动。

    重要他人对个体行为的反馈可以有三种结果:肯定、否定、无肯定/否定。个体是通过重要他人对个体行为的反馈调整自己的行为的。有些重要他人倾向于用肯定或无肯定来做出反馈,有些人则喜欢用否定或无否定来做出反馈,还有些人喜欢用肯定或否定的方式做出反馈。当做某事能够得到肯定或者无否定,不做某事就会遭到否定/无肯定(与肯定对应)或者否定(与无否定对应)时,个体就会去做某事。

    个体与重要他人的关系塑造了个体的人格。重要他人对待个体的方式往往是稳定的和持续的,无论是我们前面讨论的亲子关系、教养方式、罹患精神疾病。

    此外,个体遭受的创伤事件(如父母离异、家庭暴力、性虐待、受人歧视、家庭贫困等)常常也是持续的。

    面对存在严重问题的亲子关系、教养方式,面对有精神疾病的父母,面对外部的创伤事件,个体在与这些人和事的互动中,逐渐形成一个有关自我和他人的认知信念,并在对方反馈的基础上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人格障碍也就这样形成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郭召良:人格障碍的形成因素——内部心理过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arox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