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时期,历史的洪流将两位杰出人物——戴尔·卡耐基和罗威尔·汤姆斯——推向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
1917年6月5日,星期二,晨曦初现之时,美国工厂的汽笛声划破宁静,召唤着全国960万名热血青年。在这群应征者之中,卡耐基交出了自己的身份卡,上面记录着个人详情与志愿参军的承诺。仅仅三周后,美国远征军踏上了法国的土地,而卡耐基的战争生活则在长岛的犹柏顿营地拉开序幕。
犹柏顿营地,作为临时搭建的训练基地,承载着70万新兵的希望与挑战。从营房的紧急建造到基础设施的完善,一切都显得匆忙而粗犷。由于物资短缺,不少新兵只能身着便装接受训练,手持木制步枪,与同伴共用简陋的设施。
这场经历也催生了一种独特的团结精神,让来自不同背景的年轻人——无论是鲍尔瑞街头的少年还是长岛豪宅的主人——得以在同一屋檐下共同奋斗。
在犹柏顿营地,艺术与才华同样绽放光芒。士兵欧文·柏林以其动听的歌喉,在营地演出中大放异彩,其作品《喔!我是那么的痛恨一早起床》紧随《在彼方》之后,成为一战时期的流行金曲。
与此同时,罗威尔·汤姆斯则在遥远的埃及追随爱德曼·爱伦拜将军和英军的步伐。他的足迹还触及了一位传奇人物——蓝眼英国人劳伦斯,这位身穿阿拉伯长袍的勇士,凭借夜间突袭和破坏行动,成为了中东地区的英雄。汤姆斯以镜头捕捉下劳伦斯的英勇事迹,最终铸就了不朽的影像史诗《阿拉伯的劳伦斯》。
1918年11月7日,战火终于平息。战场上,美国士兵的牺牲达到了116516人的惊人数字。尽管归乡的士兵受到了热烈欢迎,但战后的现实却远非理想,犬儒主义与经济萧条成为普遍现象,失业率飙升,生活成本激增。
战后,卡耐基试图重拾在青年会会馆的公众演讲课程,却发现自己的事业根基已被动摇。许多年轻人在寻找工作与支付学费之间挣扎,对他的课程兴趣寥寥。
罗威尔·汤姆斯再次向卡耐基伸出援手。1919年,带着中东战争的珍贵记忆与影像资料,汤姆斯计划举办一场名为“与爱伦拜在巴勒斯坦及阿拉伯的劳伦斯”的讲座,旨在通过生动的视觉展示讲述前线故事。为了确保内容丰富且引人入胜,他邀请卡耐基协助整理资料。伦敦的卡文特公园剧场被选定为首场演讲的地点,而时间紧迫,距离开场仅剩两周。汤姆斯与卡耐基在法尔岛的临时住所内紧张筹备,甚至连卡耐基都不慎将床单打包进行李。
在跨洋的旅途中,卡耐基、汤姆斯与摄影师蔡斯夜以继日地工作,为演讲做最后的准备。他们围绕着投影仪和演讲稿,投入了前所未有的努力,力求在开演前将一切准备妥当。
最后他们的演讲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