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下关,初冬的狮子山依然翠绿,正午时分,阳光洒落在一座僻静的小院,透过婆娑的树影,几个人围坐在一起,絮絮叨叨地说着闲话,“我还是要去”,其中一位老者忽然起身,抬眼望向远方,“这是最后的机会”。
老者的名字叫郑和,此时是明宣德六年,郑和已年过六十,他要出海,寻找一条去往圣地麦加的海上通道。
结果大家都已知道,不必细说,而且,上面所说纯属虚构,历史没有记载这些。正史向来语焉不详,朝廷对出海的态度很纠结,整个明朝执行海禁,出海不仅无聊,还很奇怪,据清修的明史记载,若不是流亡的建文帝,这种事不会发生。
朝廷做了自己禁止的事,这很让人尴尬。中原向来讲究师出有名,当时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如今已无法知道,有关出海的记录,被人全部偷走烧掉了。所以,郑和下西洋成为迷一样的故事,要你猜的。
历史有个很大的困境,当真相隐藏时,猜还是不猜?有人说读史可以明智,这话反过来说也对,伪造的历史,越读会越糊涂。明智建立在猜上面,不猜则被误导,还能不糊涂?可是,历史不容假设,一旦都猜起来,历史的信用就丢掉了。怎么办呢?这事没法办。
历史是笔糊涂账,这话大致不会错。其实,文化也差不多,就拿儒家来说,国事家事与人事混着说,还能不糊涂?笃信儒家会生一种病,在人与事上产生幻觉,以为学会做人就无所不能,什么事都能干,这明显违背常识,当事人却浑然而不觉。
明朝的海上交往,正史的出入很大。据英国史家李约瑟统计,明永乐年间的海船在3800艘以上,超过欧洲的总和。当然,正史中绝没有这么多,看来学者也靠猜的。这样一猜,至少逻辑顺了,长城不会一天修好,郑和的船队很厉害,这不奇怪,当时就那样。
正史不正才要人猜,然而历史在向前走,不会总猜下去,这算是一个愿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