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站在教育者和学习者的角度看,是相当核心的一个问题,但往往长期被忽视。现在很多人,包括大学毕业了,甚至研究生毕业了,知识体系也比较零乱,似乎知道很多,但都是些离散的点,没有把珍珠组织成项链。
这样带来的问题,一是由于缺乏框架,组织知识困难;二是由于缺乏组织,综合融会知识难;三是由于缺少组织,检索运用知识难;四是由于缺少体系化,发现问题难。由于以上问题,最终导致学习难和利用难。
我想这可能与我们的教育有关,很少有这方面的系统化训练或引导。本人自觉在这方面也非常欠缺,也曾经意识到这个问题而做了一些思考。做了父亲之后,对孩子教育思考得更多一些,以下是个人在如何组织知识方面的看法:
知识组织的零乱不成体系,核心问题是对知识的本质没有明确认识,也就是这种知识是干什么用的,为什么要这么干。
我们学习的知识以及学习知识的目的,其实是围绕几个大的方面:
1、认识自然,从而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天、地)
2、认识社会,从而能在社会和谐地相处以及让社会更和谐(人)
3、认识自身,从而处理好人生过程需面对的课题(人)
如果论知识的组织维度,最直接简单办法是从学科分类来,学科分类其实已按其用途领域进行了分类组织。如一级学科分类:
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军事、农学等。
对每个分类放在以上三个大的方面来观察,我们可以得出接近本质的认识,如:
理学——认识自然
工学——改造自然以服务人类的方法(通过制造工具,以认识自然为基础)
农学——改造自然以服务人类的方法(通过利用生物发展规律,以认识自然为基础)
法学——将人或组织之间相处的道理上升为规则(其本质是要构建一个什么的社会这个哲学问题)
教育学——人的自身精神发展问题
哲学——人对世界(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思考,绝大多数学科最后都会落脚在这个层面
……
每个一级学科,还可以分为更细的二级学科,同样以上述方法可以得到其本质的认知。
如此层层,便可组织自己的零散知识。
对于孩子或学生来说,一些基础的知识框架,也是需要先建立起来的,不然知识也无处安放,学习效率差,效果差。以下是我为孩子整理的知识基本框架,供参考:
空间——地理(世界、中国),相对(高平低;远中近;)
时间——历史梗概(世界、中国),相对(事前中后;过去现在将来;)
【时间空间是人生存生活发展的最基本的维度】
内容——学科体系(人类认识、适应、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功能划分——12个一级学科);物质循环、水循环;
视野——观察问题的角度、广度(宏观、中观、微观;外部、内部、内外联系;)
社会运转——物质(一二三产业;需求资源企业;经济组织方式)、组织(国家、政府、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形式;阶层、职业;公平与效率;法律、道德;)、精神(文化、科学;文化多样性、科学无国界;)
方法论——认识与实践、6W(Where\When\Who\What\Why\How)、PDCAR、归纳演绎、综合分析方法(PEST、SWOT、);概念抽象(定义、性质、推演、外联与嫁接等)
对象研究——整体、局部、联系;属性、功能、IO、结构、机理、环境。
人生——过程(个人幸福)、结果(为他人幸福);人与人(意愿、愉悦)
个人认为,孩子或作为学生,应尽早建立这些基本的知识框架。有了这个框架,可以在学习任何知识,接收到任何信息时,可以很方便地安放在某个地方;在需要使用时,也可以很方便地调用。
比如,现在孩子还在幼儿园阶段,通过世界地图绘本和地图拼图,可以掌握地球各大洲大洋,世界主要国家,那么在看故事看新闻时,提到某个国家,就会把内容与这个地方联系起来,并且可以知道这个国家的大致环境,如大小、是否临海、有哪些临国……,因此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问题分析和提问,从而有思考的基础和依据。如果到中学才接触世界地图,当读到哥伦布、达芬奇的故事时,怎么可能太理解并联系相关的知识?如果中学才接触中国历史,当读到火烧赤壁的故事时,也最多知道是“三国”时发生的,“三国”对他只是一个词汇而已,而没有先后的概念,更不会明白当时为什么不用枪炮打仗。
其他方面亦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