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这本书2012年12月发行,发行一个月,销量破百万,在豆瓣上评分8.8。看完整本书之后,我觉得,值。
这是一本书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又在某种程度上算得上是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书中记录的人和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故事。
说实话,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觉得做记者写新闻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有一个很喜欢的微信公众号新闻哥,觉得他每天写的新闻都好搞笑,又有观点,又有现实,我喜欢。比起我自己每天重复无聊的工作,寻找不同的新闻难道不是一件非常带劲的事情吗?
看了之后,知道不是的。一个个看似劲爆的新闻后面,是一个个沉重的故事。
1.家是我们永远的港湾,但这个港湾有时候伤我们更深。
我爸妈虽然经常吵架,但几乎没有动过手。
但是我见过家暴的邻居。阿姨的手上总是残留着淤青,她家的小孩总是到我家来打我玩,不敢回家。
当时我还小,我只是不懂,为什么邻居阿姨总是大夏天也穿着长袖,不热吗?
后来,我长大了,明白那是一个关于残痛的家暴的故事。可是,我依然不懂,为什么,家人对家人还会这么残忍呢?
书里说,在各地监狱女性暴力重犯中,杀死丈夫的比例很高,有的地方达到了百分之七十以上。
可是,这些家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是什么让她们拿起手中的武器,将曾经为其生儿育女的枕边人送到阎王府?柔弱的女人们,是什么让她们最后狠下了心?
小豆说,最后那一天,他不停地在看表,给人有一种不把她弄死绝不罢休的感觉,但小豆后来觉得无所谓了,只要自己死了就好了是吧,那就死吧。
可是,他还要去炸小豆的家人--她的姐姐、她的父母、她的孩子,他说要把他们都炸了,这是小豆无法忍受的。难道牺牲一个人还不够吗?她内心的愤怒难以平息,于是,顺手抄起了棍子打了他一下。
打完之后,他死了,而她,被判了死缓,可是,多年过去,她却始终不相信他死了。他就像是长在她心头的魔鬼,永远阴魂不散。
我曾想得特别简单,觉得如果遇到家暴了,那就离婚啊,那就反抗啊,怎么能任人欺凌呢?怎么能任人宰割呢?
可是,柴静的一句话惊醒了我。
她说,厄运中的人多有一种对自己的怨憎,认为是自我的某种残破才招致了某种命运,所以不肯原谅自己,责怪自己。
是啊,最可怕的不是身体上的伤害,而是对心灵的摧残,当小豆被打的时候,他说,因为你长大了,所以你去死吧。在监狱里,小豆抬起恍惚的眼睛问,我长大了就该死吗?没有人告诉她,长大,不是她的错。
2、不要用道德的眼光看任何问题,因为没有人是完人。
现在一旦出事,大家都喜欢,先占领道德的至高点,然后对别人指指点点。
别人出轨,他说,这种渣男,当初是怎么看上的?
有人虐猫,他说,这人简直是人类的耻辱。
有人犯错,他说,居然有人会这样做,一脸鄙夷的模样。
可是,在大家站上那个至高点之前,有没有曾经想过,你是完人吗?
曾经的上海特区法院院长吴经熊曾在自传中写道,唯有完人才够资格向罪人扔石头,但是,完人是没有的。
况且,当我们用道德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时,就犯了一个大错,因为,每个人的道德观念就是不一样的,底线不一样。
你去问一个罪犯,也许他也并不觉得自己做错了,那你用所谓的道德去攻击他又有什么效果呢?
3、别急着下判断,先尝试着去了解。
现在这个快餐化的社会,我们习惯性地看一个新闻,然后下一下判断,看一个故事,然后判断一个人。
怎么说呢,我曾觉得自己也算得上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人,所以每次看到新闻里说的那些渣人,我就克制不住内心的洪荒之力,好想当面把他们骂个痛快。
可是,看完这本书,我突然迷惑了,那些我以为的坏人,真的就是坏人吗?或者说,就是纯粹的坏人吗?
药家鑫的事情我当年也有所耳闻,当时只觉得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如此残忍之人,出车祸撞到人也不算是一件不可饶恕的事情,他却偏偏要致人于死地。
可是,当我随着柴静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个人之后,我却发现,我没办法再轻松地说他这个人该死了。
那件事,他确实做得不对,他确实做得残忍,但我却再没法义正严辞地说,他之所以会做这么残忍的事,是因为他本性就是一个残忍至极的人。
冯小凯曾说,不要轻易地评价人,因为评价不好,你不知道他人生的360度角的生活,你只看到了一个缝隙。柴静也说,感觉记者应该对事苛刻,对人宽容。而什么是宽容呢?不是无底线地原谅,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这本书里写的故事都非常朴实,而且作为一个记者,他并没有为故事里的人物去辩解或者其他,她不想将故事夸大去吸引大众的注意力,也没有故意将不重要的事情一笔代过,她只是公正地以故事本身的面目呈现在我们面前,然后让我们自己去做判断。
最后,以她的一句话作为结尾: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