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5·23子曰:“伯夷叔齐(1)不念旧恶(2),怨是用希(3)。”
【注释】
(1)伯夷、叔齐:殷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二人互相让位,都逃到周文王那里。周武王起兵伐纣,他们认为这是以臣弑君,是不忠不孝的行为,曾加以拦阻。周灭商统一天下后,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逃进深山中以野草充饥,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中。
(3)希:同稀。
【译文】
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胸怀宽广,不记人家过去的仇恨,(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感悟】
关于伯夷、叔齐两个人的事迹。司马迁在《史记列传》之中把他们列为第一,以此来彰显他们的高风亮节,高尚品质。在写作的时候也沿用了孔子对他们的评价。当然两人的评价角度是不相同的,评价的结论也就不相同。孔子从宽广胸怀的角度来看待两个人的品德,认为他们因为不念旧恶的高尚品质,于是以感召别人,对他们很少怨恨。这种思想跟佛家的因果报应有相同之处。当然孔子是从修身养性,从社会的高度来看这个问题。
而司马迁在《史记》中举例了这两个人,也举例了颜渊和盗跖,从正反两个方面,提出了对因果循环的一种质疑。原文中是这样说的: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
当然,我们纵观司马迁的生平,似乎要以此借古讽今,为当时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打抱不平的意思。但至少一点,伯夷、叔齐两个人的品行,因为孔子和司马迁的宣传而受到世人的仰慕,这种精神既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别人,是儒家心灵修养的重要基础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