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981575/73544a243730967e.jpg)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是每一种方法都适合自己,但别人的成功总有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
今天继续分享泰德·丁特史密斯的《未来的学校》
精华学校联盟的启迪
泰德·塞泽和南希·塞泽夫妇是美国教育界当之无愧的重量级人物。他们于1984年成立了总部位于普罗维登斯的精华学校联盟,为众多学校、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宝贵的启迪,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此次教育长征,每到一个地方我都能遇到他们的拥护者。泰德于2009年离世,他和南希两人都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为美国的学校开拓出了一条通往未来的道路。
泰德·塞泽最著名的一部著作是《霍勒斯的妥协》,这本书出版于1984年《危机中的国家》报告发表不久之后。该书围绕着一位虚构的高中教师霍勒斯·史密斯展开,他在教高中英文课时遇到了许多需要权衡和妥协的问题。其中一个妥协,就是在备课、教书、打分和一对一学生谈话之间的时间分配问题。从另一个层面来看,霍勒斯是在为学生提供启迪和在一个时刻浇灭教师心中火焰的体系中求生存之间进行妥协。
在霍勒斯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教育环境下,优等生会刻意避开难度较高的问题和难度较大的课程,从而保证平均分不掉下来,并且通过这样的方式轻而易举地骗得大学的垂青。当时,绝大部分学生都被教育成为“温顺、听话、毫无行动力”的人,学校也不会为“富有探究精神的学生颁什么奖状”。学生将“高中毕业文凭视为读高中的目标和走向下一阶段人生的通行证”,通过达到规定的上课时间来换得毕业证。而泰德则认为,以能力为基础的毕业标准才更加合理——“将重点放在最后,放在学生能展示出来的熟练程度上”。下面这段文字写于30多年之前,现在看来依然令人感触深刻:“在我们生活的当下,大量的人拥挤在一处,按一下电视、家用计算机、电话和文字处理机上的按钮,人们就会获得大量过载的信息、数据、意见和体验。无论我们周围的世界是好是坏,都比我们祖辈生活的那个时代拥有更多、更丰富、更有效的信息。如今,教育的使命不能以传达信息为重,而是要帮助人们学会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换句话说,就是要教会人们如何主动运用他们的思想。”
从许多角度来看,塞泽夫妇都走在了时代的前面,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充满启迪的愿景。南希·塞泽在哈佛教育研究院观看完《为孩子重塑教育》纪录片之后给我发了一封邮件。读完她的邮件,我深感荣幸。“看完影片,从哈佛教育研究院走回家的路上,我满眼泪水,真希望泰德也可以看到你的作品。影片传达的不仅仅是正确的信息。在精华学校联盟,我们一直将高科技高中视为自己最珍爱的孩子。而且,正是泰德本人将‘展览’这个词引入了教育领域,将其作为某种形式的评估手段,而这种评估方法深得学生的喜爱和认同。作为一部艺术作品,这部影片也非常打动人。”
有时人们会问,诸如“动手学习”“为教师学生赋权”等说法是不是最近刮起的新一阵教育风潮,就好像前一阵流行的“新式数学”一样。事实上,这些重要的思想有着不为人所知的悠久历史。泰德·塞泽曾说过:“启迪和求知若渴是驱动学校向前发展的核心要素。我们这些教育规划者能做到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创造出最适宜的条件,让师生在其中茁壮成长,而不是拦在他们前行的路上。”约翰·杜威曾说过:“要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而不是一些知识去学习。做事的本质就是要学生在过程中进行思考,学习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在人类文明的漫长发展历程中,许多伟大的艺术家、科学家和政治领导者,都是通过在师傅手下做学徒成长起来的。
过去,我们讲的是传道受业,即先传道后受业。道即道理,是事物运行的底层逻辑。业即学业,是知识的学习与完成情况。
现在的教育,好像只剩授业了。毕竟,各阶段、各方面考核的东西都在学业上。而考核的结果又决定着一个人的就业。
好的教育,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自驱力,在学生要学的前提下给予足够的学习资源。而不是逼迫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唯分数是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