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099627/8107aa4f23f8dc09.jpeg)
小时候每次走亲戚都会很激动,因为可以见到不一样的场面,如果阿姨们带我去哪里游玩了我还会记在日记里。从QQ空间开始喜欢记录不同的感受,到现在看了本中意的书或者电影,还是会忍不住记录下当下的思绪。
我很少看侦探类小说,因为生性凉薄不喜惊吓。《白夜行》实在是太出名了,占据了很多书店的黄金位置,想不知道这本书都很难,特别是作者东野圭吾的书在国内现在如此盛行,还屡屡被拍成电影。说实话,看过《嫌疑人X的献身》和《解忧杂货铺》,带来的冲击都不是很大,因为电影会让人出戏,看一会就能猜出谁是凶手。
这本书是我在相城欧尚做鞋子展销会的时候买的,和《摆渡人》一起买的。我买了特卖会的书,老板娘来买了我的鞋子。《摆渡人》明显是我喜欢的类型,带着淡淡的忧伤娓娓道来的爱情小说,其中还有对生命的参悟。而《白夜行》这本书就这样落灰了两三个月。前几天闲来无事拿起来翻阅,一开始我是拒绝的(好老套的词),因为光是人名就很生涩。强迫自己多看几页,就这样很快被剧情吸引。以主人公小亮和雪穗从小到大遇到的人和事为时间轴展开的一系列杀害,陷害,最终死亡的故事。鲁迅说过,人童年时的情形,便是他长大后的命运。小亮和雪穗悲惨的童年经历奠定了他们扭曲的人性。因为是受害者,所以一路要反抗命运扫清障碍登上更高峰,却忽略了最基本的人性和法律底线。这也是最让我感受深刻的一条线。因为现在新闻里经常能看到什么反社会人格的人去杀害无辜的人报复社会。这些反社会人格的人往往是有不怎么好的童年。
没有人教过我们爱,我们便像失去了爱的能力。现在很多自媒体/心理学家很喜欢用一个词,原生家庭。仿佛一个人永远无法脱离原生家庭的痕迹。中国人讲究家教,似乎也是印证了这一点。好像不好家庭的孩子很少有机会被同等对待。如果因为犯过错,就要一直背着锅,那什么时候才能像正常人一样腰杆挺直走路。小学的时候,同学们闹起来吵起架如果由一方孩子的父母有什么丑事,另一方经常会说到“你爸妈xxxx”, 好像爸妈的错也是小孩的错一样。其实很多时候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久而久之,对于这些“受害者”,好像也是觉得每个人都欠他们的一样。为什么他们都要针对我?“受害者”要努力让自己的命运改变,不要被别人“欺负”,所以对“我”不好的人就应该倒霉/消失。是不是有点像“来啊,互相伤害啊”......
雪穗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扫清了一切障碍,哪怕是母亲,好友,养母等等。而最让人毛骨悚然的是她从未认为自己是有错的,如果说小亮还有一丝人性,那雪穗是完全没有的。我的个人看法是最后她设计让警察抓到小亮的。因为她已经从“受害者”演变成“施害者”了,而美佳,不知会不会重蹈她的人生......
我想每个人从出生开始都爱过,这是人类天性,需要依赖父母才能长大,然后成长中我们被伤害,被虐待,然后被改变。从家庭的悲剧投射出社会的悲剧,仿佛是一场笑话。
身边好多人或多或少都有“受害者”心理吧!在公司觉得自己付出那么多薪水那么水,做事不积极,“爱咋地咋地”。在家里觉得自己工作辛苦到家累得要死,能不动就不动。在社会里觉得富人赚钱太容易,还是剥削“我们”这些穷人,房价那么高,是要逼死人吗!
最近听了一本书,其实是个老话题,正念。对啊,being, not doing.....
爱吧,多朝着阳光前行。笑吧,多对着身边人拥抱。每一刻,都如同这十月的桂花香,芬芳而美好。
Jessica
To be a better me!
2018-10-2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