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某种情结,有恋母情节,恋父情结......作为吃货我有一个米线情结,米线在吃货界应该是最寻常不过的食物了,是云南的一种小吃,而我吃的第一碗米线却不是吃的正宗的云南米线,而是从云南引人徐州,经过改良之后的米线,这一吃,这味道便深深的种在了记忆中,离开徐州17年来就未曾忘记过,还是时不时的馋虫来侵蚀一下。
这个情结要追溯20年前上高三的时候,那时的高三已经进入备战高考的模式,每天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学习学习学习,如果一个人的生活只有一个内容,如果他(她)是内心足够强大的话,一定能在某个领域作出大的成就,但我的内心还没强大到那个程度。每周日下午没课,我们都戏称“放风”时间,我每周日中午在食堂吃甘过饭都会沿着学校门口的大路,漫无目的的独自一人绕着沛县城走,走到实在有些累了方回头折回学校到学校马路对面的一家名叫“读来读去”的小书店去借“闲书”,每本两毛钱,这要比买书更实惠,说白了就是太穷了,除了吃饭的钱就没有多余的钱做其他的事了,当时穷的洗完脸什么膏都不涂,一年来把琼瑶的,岑凯伦的,金庸的,梁羽生的,古龙的小说看了遍,如果当年没有这个小书店,我怕我撑不完高考,每次借完书就会吃书店旁边的一家小摊子的米线。摊主是一位30岁左右的丰韵的女子,皮肤白皙,头发松散的扎着长马尾,小摊只卖两种,一种是冷面,一种是米线,小吃摊仅有7、8平方左右,两张桌子,同时也仅能8人左右同时吃,再多就挤不进了,店主干净整洁,有一种城市女人的洋气,做事不疾不徐,看不到一丁点的急躁。喜欢看她做米线的样子,有一种优雅的气息,一点都不像别人家做生意急燎急燎的,用心掌握每一份火候,一个煤球炉上置着一口大钢宁锅,锅里炖着筒子骨汤,一个大大的深蓝的塑料盆放着事先发泡好的米线,一个盆里放着自己熬的肉沬酱,还有一个煤球炉放了一口钢宁锅煮着沸水,就看她从容的从米线盆里扭出一把米线放到开水里煮了二三分钟,就捞到一个大空搪瓷盆里,然后从骨头汤锅里舀出一大勺的骨头汤浇上去,那骨头汤的热气便随之升腾起来,带着肉香。然后舀了一勺肉沫酱,放上几片火腿肠片,加上香菜和咸菜丁,加上盐和味精,根据个人口味加辣油,喝一口汤,吃一口米线,整个人都被这浓浓的汤味温暖着,整碗米线更是有了她自己熬的肉沫酱而达到升华,这样一份米线在20年前才2元钱,每周日晩上都会吃一碗米线,有了这小借书店有了这米线高三暗无天日的日子有了些美好的期许,心中种种郁闷便在这美味里驱散了,再怎样的苦也不辜负了这美味!
虽是高中拼尽了全力也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进了自己最不喜欢的专业做了最不喜欢的职业,自是感觉无颜回故地,就这样大学毕业后,离开徐州,很多年都不愿回那个伤心地,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孩子的出生,终于自己从内心深处和这份教师的职业握手言和了,这时的心底深处才愿意去回忆曾经的种种,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故土中不好的印象慢慢淡化,却念着它的好来。尤其是这米线,更是想吃,等我愿意去直面故地时,已是人去楼空,物是人非。探寻了南京边边角角好多家米线,有的味道还不错,但就是没有当年初吃米线的味道,能让一个吃货惦记了20年的美食那便是真的美食。
就在我经常对这时不时怀念下,一位曾失联很多年的邻居在微信群里偶遇了,加了好友叙旧,一日她发了吃冷面的照片,给她留言说甚是怀念老家的米线和冷面,她推荐了一个卖米线的女子的微信,加了她,看了她朋友圈自己熬的肉沫酱,
米线情结刹那间,终于明白为什么南京的米线没有徐州的米线好吃,关键就在这肉酱上,赶紧向她订了10包先尝尝是不是有当年的味道,第二中午就到了南京,感叹快递的速度,肉酱是她自己熬制的真空包装,下班特意到超市买茼子骨做汤底,无奈苏果超市的排骨头销售一空,只买到王中王火腿肠,到家就迫不及待的按照她分享的要求做,先把米线放在沸水里煮开再煮三分钟捞出放在一大碗里,把她熬的肉沫酱倒在米线上,把调料包,榨菜丁,盐,味精辣油,放入,我又切了一根火腿肠,加了蒜末
米线情结,加入开水,当吃到这米线时这才是心念念已久的沛县米线的味道,一种心满意足的感觉,虽然只有10块钱,但却给了我满满的幸福。
吃货的幸福就在于心念念的美食吃到肚子,肠胃与美食从此水乳交融,各自安顿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