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1082年的春天,苏东坡被贬黄州的第三年。那一年的3月7号,“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然后就写了这首诗。什么样的情景呢?他和大家一起出去玩,中途落下大雨,没有人带伞,所有同行的人都觉得特别狼狈,但“余独不觉”。为何余不觉?他没有淋雨吗?不是,大雨公平地落在每一个人身上。他不狼狈吗?不是,一样都是落汤鸡。但别人觉得很狼狈,他不觉得,他说“何妨吟啸且徐行”,什么都不能妨碍他唱着说唱慢慢走。那为什么他不躲雨呢?因为有些事躲也没用,往前走也是大雨,往后退也全身湿透,所以随它去吧,反正这一路我来都来了,既然风雨猝不及防,无法改变,那就只管走我的路,不逃避、不等待、不侥幸,尽量让自己开心,老老实实往前走。酷吧?所以他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个人把自己活成了定海神针,那么再大的风雨,也只是他生命中的过客。那怕什么呢?心无挂碍,就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这叫“也无风雨也无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