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初中,尤其是到了初三,完全放弃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宁愿在课堂上无聊度日,宁愿忍受老师和家长的批评,也不愿意去学习,这是为什么呢?
随着年龄的增加,学习的难度越来越大,学生越来越感觉到学习的困难。面对这种困难,学生只能有两种选择:要么坚持学习,要么放弃学习。
坚持学习,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成绩越来越好,一种是成绩仍然很糟糕。那些不自信、消极悲观的学生,在还没有努力学习之前就已经接受了成绩糟糕的结果。他们会觉得自己坚持学习成绩仍然很糟糕,只能证实自己是无能、傻瓜、白痴、笨蛋,还不如干脆放弃学习。因为如果放弃学习,情况会大不相同。尽管考试不及格,他却能安慰自己,他之所以考砸了,是因为他没有学习,也对那些东西不感兴趣。这样他就回避了学习对他自尊心的伤害,为自己的成绩糟糕找了一个完美的借口,他还可能会在同学们中间赢得了尊重,因为只有他敢于反抗同学们所害怕的学习。
这种心理,其实也是问题学生屡教不改的原因。其实,学生到了初中阶段,都有一定的自制力。但每个班级都有那么两三个学生,屡屡违纪,任何教育手段对他都不起作用。虽然他总是以管不住自己做借口,但真实的原因却不是管不住,而是他根本就不想管自己。因为如果他遵守纪律、上课认真学习,成绩仍然很糟糕,那么他心中会有一种挫败感,觉得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赶不上别人。而如果他不遵守纪律不努力学习,面对不堪的成绩,他有退路,那就是自己没有努力。
"不努力,所以失败"和"努力仍然失败"这两种结果让他选择,他一定会选择前者。人们往往认为这样的孩子是因为不在乎成绩,其实恰恰相反,这样的孩子往往是过于在乎成绩,在乎到无法接受失败的地步,所以提前选择了放弃。
要想改变这样的孩子,首先必须改变他们的思想。要让他们明白,努力后的失败是一种荣耀,而不努力的失败则是一种耻辱。同时要引导他们不要过于关注结果,而是关注付出的过程,引导他们体会努力过程中的踏实、自豪和满足,并奖励他们付出的过程,而不是奖励结果。
孩子有这种心理存在,还和现在的评价机制有关。现行的评价机制往往过于关注结果。比如考试,我们往往会设立成绩优秀奖,却很少设立勤奋奖。那些努力却得不到好成绩的孩子在多次努力无果之后,就会选择放弃。因为努力很累,放弃很轻松。既然累和轻松的结果一样,何苦要选择累呢?
孩子不愿意学习,很多时候还和家长有关。学习是必须要吃苦的,如果孩子小的时候,家长过于溺爱,剥夺了孩子吃苦的机会,那么孩子长大之后,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会放弃。一个不能吃苦的孩子,永远得不到好成绩。
希望家长和老师都给这些孩子更多的关注,更多的鼓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