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什么才是真正的知识?》,阐述了“学什么”的问题。知道了学什么是远远不够的,今天我们来讨论另一个更重要的话题:怎么学。本文的内容分为三部分:
面对不确定的知识,观点随事实发生改变。
通过思维定投弄清楚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联,然后以写作的形式“教”给别人。
付费跟着牛人学习,通过刻意练习掌握临界知识和提高元认知能力。
一
万维钢《精英日课》143期讲了一个故事:
高肥胖率已经是美国社会的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最近出版了一本书《对糖的指控》(The Case Against Sugar),作者是加里·陶布斯(Gary Taubes)。作者使用的是犯罪推理的方法——凡是支持糖有害的研究,就是我的证据;凡是反对糖有害的研究,我就能找到证据证明那些科学家是被收买了。这本书的整个写法就是一份起诉书,检察官列举各种证据指向一个犯罪结论——糖不是营养品,也不是普通食物,而是毒药。
上个月的《大西洋月刊》,有一本这本书的书评,作者丹尼尔·艾恩波尔是一个专栏作家,比较懂营养学,在文章里对有关糖的有害性的研究做了大量的考证。这篇文章里面有一个爆料:陶布斯本来是个记者,但后来他创办了一个非盈利组织去资助一些独立的研究。
其中一项研究,找来一批受试者进行为期四周的实验,四周的时间内受试者只能吃一些低糖、低碳水化合物的食品。陶布斯当然希望四周之后,这些人的身体能变得更健康。可惜实验结论是低糖食谱对人的身体几乎没有影响。也就是说,陶布斯自己支持的研究,反而得出了和他想要的结果相反的结论。
从以上的争论中不难看出,营养学的水很深。其实,我们身处的就是一个不确定的时代——特朗普的当选让很多人大跌眼镜就是极好的例子。那么,有没有什么好的应对策略呢?万老师给出了答案:面对这些不可靠的知识,最好的态度就是使用贝叶斯定理的精神——观点随事实发生改变。
什么是贝叶斯定理?成甲老师在《好好学习》中做了如下解释:
对于一件事情,我们可以先估计一个概率,然后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根据新的信息和反馈调整原先的估计,从而得到更准确的概率判断。
二
以上说的是在不确定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接下来从微观角度讨论一下。
从微观来看,知识的最小组成单元就是一个个概念,而各个学科的概念反映的是该学科最本质的一些东西。3月8日,罗振宇谈了自己关于学习的五个建议,其中一个建议是:掌握知识本质上就是掌握概念,通过不断地收集新概念来高效学习。李笑来也曾多次强调概念的重要性。去年10月19日,他在知乎举办的讲座《1小时建立终身受用的阅读操作系统》中谈到:
在任何一个领域学习,在最基础的层面上,你要死磕的,就是那些你看不懂的概念。光知道概念还远远不够,还要把文字中的概念联系起来,进而把文字中的概念与自己脑子里已有的概念联系起来,这就叫“关联”。
又,去年12月2日,李笑来在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中说:
衡量一个人是否聪明其实很简单:
①看他的操作系统里有多少必要、正确、清晰的概念;
②看他的操作系统里那些必要、正确、清晰的概念之间,有多少必要、正确、清晰的关联。
如何做才能达到以上两个标准呢?概括起来就一句话:最好的学习是“教会别人”。这一点,除了李笑来,《好好学习》的作者成甲老师和易效能创始人兼时间管理专家叶武滨老师都曾反复提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站在老师的角度看,你不仅要自己学会,还必须想方设法给学生讲明白。所以,当我们站在老师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时候,同样的知识你比别人理解的更深、掌握的更牢固。接下来你可能会问,怎么教别人呢?那我问你:你现在看到的这篇文章是怎么来的?是“写”出来的,没错吧。对,教会别人的最好方法就是把你知道的东西“写”出来。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第一,你独自一人就完成了“教别人”的流程,这个过程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反复打磨,不用担心别人会不耐烦。
第二,只要你说得足够清楚,并且真的对大家有用,那么你就可以得到真实世界的反馈。这种反馈会反过来促进你的进一步思考,形成良性循环。
这里有一个小技巧,当你捉摸不清的时候怎么办呢?别着急,先放一放,第二天拿出来再琢磨一下——这就叫“思维定投”,即每天的固定时间对同一个概念进行一次思考和补充。
总结一下,面对那一个个概念,我们的最佳做法是:通过思维定投弄清楚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联,然后以写作的形式“教”给别人。
三
微观层面最重要的是概念,接下来我们从宏观的角度谈谈战略层面的学习。
不得不承认,如今知识更新迭代的速度比过去快了好几个量级。知识虽然很多,但真正的知识是极少量的,而且这些“真知灼见”往往只在少数人之间流通,这些少数人就是我们常说的牛人。非常幸运的是,互联网的普及不仅降低了普通人和牛人沟通的门槛,而且增加了很多良性沟通渠道。比如“得到”App上有各个领域的接近二十位大咖开设的专栏,普通人只需要付199元,就能请这些人和你聊上1年——太划算了。为什么要跟着牛人学?因为跟牛人学效率更高啊。罗振宇在3月8日的演讲中说:
牛人是知识的载体,知识已经被他们像买菜一样买回来切好并且搭配和融合好了。这是最好的减轻知识总体负担的方案。
刚才我们提到:真正知识是极少量的且往往只在牛人之间流通。这些知识我们称之为“临界知识”,即那些在生活中各个领域起基本而重要作用的规律。
比如,你知道从山顶上滚下的石头速度会越来越快,因此你懂得利用这一信息,当遇到泥石流的时候就会往山体两侧跑,而不是试图顺着山谷与石头比赛。石头越滚越快,这对你便是一个有用的知识。不过,如果你懂得牛顿第二定律F=ma,你就不仅仅能够解释为什么下落的物体越来越快,你甚至有可能想办法造出火箭。
像牛顿第二定律这样能够更广泛、更普遍地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就叫“临界知识”。
一个人的学习必须达到理解的层面,才能真正在学海无涯中找到一叶扁舟。成甲在《好好学习》中写到:
理解了底层规律,自己就是一个炼丹炉:外部输入的东西,经过加工形成全新而又熟悉的认知;而反过来,这种认知又进一步增进你对外部输入的理解,甚至可能会超出作者本身的认知来看问题。
以上提到的“底层规律”指的就是“临界知识”。接下来,先补充说明一个概念:元认知。元认知是对我们思考过程的思考。正如鱼儿很难意识到水的存在一样,很少有人能自觉地意识到还可以去思考“思考的过程”。然而,正是我们思考的过程,决定了我们思考的结果。
元认知与临界知识的关系:前者是思考的过程,后者是思考的工具。又,刻意练习,就是提高元认知能力的过程。所以,我们下一步要讨论的问题就是“如何通过刻意练习掌握临界知识和提高元认知能力”。
在《好好学习》这本书中,成甲老师结合他个人的经验给出了解决方案。有三个部分:对基本核心知识划小圈;将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的知识能力单元;在各知识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
对基本核心知识划小圈
“划小圈”这个概念是成甲从《学习之道》这本书借鉴过来的,意思是持续、刻意地进行大量专注训练。最好的例子就是武术,习武者需要从蹲马步、站桩、打直拳等基本功开始练习。而在认知能力的思维训练中,划小圈的意思就是反复探究和思考那些基本概念、临界知识以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直至将其彻底吃透。
将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的知识能力单元
核心知识掌握之后,就能够和其它相关知识组合在一起,形成更大的知识能力单元,整体使用。比如把漂浮、呼吸、打水等单个技能组合在一起就成了新技能——游泳。而一旦学会游泳,就能和其它技能组合了,比如跳水、水下救援这样更大的能力。
套用在认知能力的提升上也一样,比如对最基本的营销概念、市场概念理解透彻后,就能逐步形成市场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在各知识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
将核心概念吃透并组合成知识能力单元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用认知框架将它们联系和整合起来。比如,在商业分析中,可以将复利、边际效益、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组合成一个认知框架,来判断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
查理·芒格说过:你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这里说的“模型”就是临界知识,“框架”就是把临界知识整合起来的认知方式。一旦形成了这种思维习惯,我们就彻底升级了自己的元认知能力。
概括起来就是:付费跟着牛人学习,通过刻意练习掌握临界知识和提高元认知能力。
学习这件事儿,光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是远远不够的。科学方法要贯穿整个学习生涯,同时还要有与时俱进、适应变化的能力。做终身学习者,你准备好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