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荣,相信是无数人心中的男神,九零后的我今天才看他演的《霸王别姬》——这部惊世骇俗之作。不早不迟,深有感触。
感受很多,首先,对昆曲颇为喜爱了。我喜古风歌,掺入戏腔元素的尤甚。比如小曲儿、河图这几位歌手。再加上看了《牡丹亭》、《西厢记》这两本书之后,更是对戏剧兴趣颇浓。因为学习古代文学,从古代神话、诗骚、先秦散文到汉赋骈体、唐诗宋词学去,都很容易理解,唯独学到元曲的构成、体制等知识时,开始困惑不已,觉得元曲背后的知识还是比较深奥的,比如唱、念、做、打,生、旦、净、丑等戏曲知识不懂,改天有时间还得另外找来相关书籍看看。
再者,戏园里的培养教育方式,觉得生硬、直接,抹杀人性。最典型的就是程蝶衣自身本是个男的,却要被强制演唱台词“我本是女娇娥”。戏曲台词本身没错,师傅让其照台词背也没错,但是师傅作为一个老师,应该是一位教育者,他没有耐心给幼小的小豆子解释:这是一句台词,你只是扮演女性,而非成为女性。
虽然小豆子本身“风魔汉”的真性情也有问题,但是这些偏执信念可以在其幼年时代通过教育加以引导,可能有所改观,毕竟幼年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就是其人生导向标。
暴力灌输式教育始终是不可取的。
文化大革命的片段也震撼人心。段小楼与程蝶衣反目成仇,直击人心灵魂深处,彻底呈现了人性扭曲与异化。
菊仙虽然是一个妓女,却遗世独立,保持自身气节,比谁都有底线。菊仙之名或许就是取自陶翁“采菊东篱下”,身处杂草丛中而清高自洁之意,这又不禁让我想起蒲松龄先生的《黄英》。我又想到了柳如是。
活到最后的“段小楼”幸福吗?他历经人世艰辛,终于活到最后。人各有志,不敢苟同。至少寿命最长的人不一定被历史被人们的记忆留住。他们只是留在了那个时代,那个时间,随着时间推移,却还是被黄土掩埋,被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同时戏曲的没落,是一个时代推动,毕竟戏曲渗透了太多的封建糟粕,正如如同程蝶衣,他的封建思想早已根深蒂固。于是如何推动戏曲现代化的发展,成为当前新时代的新问题,值得深思。
谈到这部电影,又会不自觉联想到众人的“哥哥”,记得小时候,就已经听说了他的离去。近年来,抑郁症也成为时代热词,太多人得了心病,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腴,而精神生活却越来越贫瘠,又还有多少像“张公公”“袁四爷”这样的大人物,活跃在社会上层,让封建思想糟粕在现代化思想解放思潮中蠢蠢欲动呢?
之前看到知乎问答“为什么现代的男生不追女生了”,有的答主提到了现代化大生产所导致。社会需要发展,社会经济的突飞猛进,是来自一个个人的劳动,可能是远离家人、孩子、背井离乡的农民工们的血汗铸就的这一座座高楼大厦,这一条条车水马龙,这一盏盏灯火辉煌。。。。。而他们的孩子呢?谁管呢?老人?亲人?亦或无人?
农民工这类群体,又有多少人关心呢?记得读到一首现代诗,很受震撼,分享给大家:
诗人卢卫平的《老鼠家族史》
因血统低下出身卑微
我们这个家族虽繁殖能力不错
男女均衡 人口众多
但从古到今都是贱民
只能在各种可能的乡下角落
偷偷摸摸活着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几个不肖子孙经不起诱惑
跑到城市
一年后回到家乡风光一阵
于是就一群一群来到家乡
这时的情况开始糟起来
除了地下 没什么好落脚的地方
因为证件问题 我们
从没有在大街上放心大胆地溜达过
不小心断胳膊断腿
被人抓住尾巴 受了迫害
不敢呻吟 也不敢哭泣
高兴时磨磨牙 用方言打个电话
读一封有一半错别字的信
还得东张西望唯一的欣慰是猫们每餐都吃上鱼虾
忙碌在小康迈向大康的路上
也许是出于同情 或者愧疚
猫不再用杀头来吓唬我们
碰到发了奖金 中了彩票
儿子结婚 闺女出嫁
还默默地向我们表示友好
看样子我们的地位正在提高
一个个孩子从小生活在无爱的家庭中,童年爱的缺失,等他们长大了,这些时代的弊病都会生生暴露出来。
直到现代的社会,心理疾病浮出水面,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单身,还有很多匪夷所思的残忍事件发生。。。。。。
这个时代病了?走在街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不停地进行着再生产活动,不管是生产人的劳动,还是生产机器的劳动,我们不敢停下来,我们也不能停下来。
从何时起,我们欢聚一堂,却各自画地为牢,自己走不出,别人也进不去。虚伪、欺骗、自私、圆滑、功利,不知何时早已是成人世界的潜规则,成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存能力。
我们都是“段小楼”,甚至比段小楼还要残忍,面对菊仙的上吊自杀,面对虞姬的刎颈而亡,我们习惯默然,只为多喘一口气,毕竟还可以相遇下一个人,但是下一个人的心,或许早已凉了,于是我们活下来的代价就是忍受这亘古的孤独。
孤独,孤独,到处都是无处可逃的寂寞。还好,我们还可以再一次借助忙碌、欺骗、虚伪、享乐,在无限恶性循环中逃避着那空虚、那良心的审问。
参考文献:柳冬妩.在城市里跳跃[J].读书,2004(11):24-3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