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宁子
提起延安,就联想到革命圣地,就会浮现宝塔山、延河、枣园、南泥湾等一幅幅图景,当然,还有路遥,那一直是我心之所系的地方。
记得第一次接触路遥的作品,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根据路遥的同名小说拍摄的电影《人生》,如一道光投进懵懂的窗口,让还是初中生的我们心里豁然明亮同时,受到了强烈震撼,那种生活在底层的人要改变命运的不屈精神一直澎湃在心不能平息。曾几次梦到一排排窑洞,扎着白羊肚手巾的陕北老汉赶着一群羊,对着黄土地唱着陕北民歌,苍凉的歌声从山峁间飞上树梢,飞上蓝天。那时候的梦想就是去一趟陕北,去一趟延安,看看前辈们生活和奋斗过的地方,看看长眠在延大后山上的路遥。
金秋时节,有幸一行二十余人在西咸作协主席王海的带领下,去延安为期两天的培训学习。
一路向北,大巴车从关中平原驶向黄土高原,曾经人们世代跋涉的黄土塬,如今沿途已架设起一座座现代化的高架桥,金风送爽,到处郁郁葱葱,瓜果飘香。车载音乐播放着地域风情的信天游——黄坡上栽树崖畔畔上青,山腰腰梯田沟道道坝,秃峁峁变绿海,沟道道赛江南,草长粮丰人儿喜……望着窗外的风景,我的眼睛有点湿润,陕北的变化,就如这高速公路正一日千里,改变着沟沟壑壑,让人不由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肃然起敬。
到达陕北的第二天,我们一行在《路遥传》的作者厚夫老师的引领下走进路遥文学馆。
路遥文学馆坐落在延安大学,走进馆内,迎面是路遥沉思的画像,背景有一石碾和一棵枣树,这画面,亲切祥和,让每个人都好像回到家的感觉。画像的右上方,有路遥生前最喜欢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是啊,没有根的文字,就像一棵失去土地的种子无处安放,无从发芽。莫言在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中说道:作家的故乡并不仅仅是指父母之邦,而且是指作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乃至青年时期的地方。这地方有母亲生你时流出的血,这地方埋葬着你的祖先,这地方是你的血地。
在路遥文学馆,一张张珍贵的照片,让我们看到了路遥短暂而又不平凡的一生,仿佛看到年幼的路遥,被过继到伯父家,明知父亲善意的谎言,但为了上学,他含泪躲在一棵树的后面,目送着父亲的身影消失在山沟间;也仿佛看到那个平凡的养母,翻山越岭去乞讨,只为了路遥在学校能填饱肚子。也似乎看到,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穷困潦倒的路遥,始终没放下手中的笔。
听说西咸作协来延安了,路遥生前的好友曹谷溪老师一早就出门等候。曹老是《山花》的主编,当年和路遥一起,为延安的文学事业做了很大的贡献。那天,曹老拄着拐杖,颤巍巍站在门前,阳光星星点点地洒在曹老的身上,那一刻,从老人慈祥的的眼眸中我看到了浓浓的父爱。在文学面前,我们是咿咿呀呀的婴孩,而曹老就是搀扶我们学走路的至亲。在谷溪书馆,我们围坐在曹老身边,听他讲述《山花》的故事……
文汇山是延安大学的后山,原无名,后因作家路遥的陵园落座此山,遂被曹谷溪老师命名为“文汇山”,这是我们要来拜谒的地方。
为了我们出行安全,延安作协的领导说去路遥墓那段山路有点陡,他建议派几个年轻代表去,但是,腿部做过大手术的王主席斩钉截铁地说,既然来了,怎能不去呢?
是啊,我们是怀揣虔诚的心,既然来了,距离又这么近,没有不去祭奠的理由。
山路真的很陡,大家一边听厚夫老师讲述文汇山的故事,一边相互帮扶着。队员梁新会搀扶着行走不便的八零后女老师申宝珠。两天行程,安排的很紧凑,但申宝珠在梁新会的帮助下,从没掉队。这个热爱文学的女孩,利用课余时间,去年一年就发表了九十余篇作品。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路遥传承下来不屈命运积极向上的精神,并为此感动着。山路两旁的牵牛花此时开的正艳,为秋意的文汇山增添了几分靓丽,那一丛丛热烈的牵牛花,不正是一群热爱文学的人,他们在天南地北各个岗位,在各个角落,用一支饱含深情的笔,书写着家乡的故事。
听厚夫老师说,文汇山上那块刻着“文汇山”的石头,是曹谷溪老师从秦岭沣峪口拉回延安。注视着那块石头,仿佛听到沣峪口的风声,它一路向北,飞过黄帝陵,飞过宝塔山,飞过延河,落座在文汇山上,又在高亢的信天游里,飞上云端,化作一幅图腾。
到了,到了!早我们先到的几个男士在路遥墓前点燃了香烟,绵绵的烟雾在墓前缓缓升起,花来了!随着一声呼喊,西咸作协秘书长陈芳气喘吁吁地捧着沿路采来的一束鲜花。接过花束,王海主席双手捧花一脸凝重地献在墓前,我们一行人恭敬地三鞠躬,抬头间,一只惊飞鸟儿掠过墓前那棵白皮松,向着远方飞去。
凝视着那鸟儿义无反顾的身影,我仿佛看到在黄土高原上的一孔简陋的窑洞里,一个披着上衣伏案疾书的影子,手指间的香烟,一点一点燃烧……
从路遥那深邃的眼眸里,从隽刻在石壁上“像牛一样劳作,像土地一样奉献”那一行题字,我们深深地领悟到了山下云岚中这平凡的世界,和这平凡世界里的人生。
下山之时,我们拜谒了布里几德•克阿女士的墓地,环顾四周,竟然找不到一朵花儿,顺手折了一支松柏枝献给她。这位伟大的美籍爱尔兰教育家,不远万里来到延安,只为自己的一句承诺:到世界最贫困的地方兴办教育,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献身!一个外国友人,长眠在异国他乡,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类共同的事业,她是天际间一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这片黄土地,并温暖着土地上的人们。斯人虽逝,风范永存!
文汇山下,回望天空,我仿佛听到了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看到了杨家岭的早晨,看到了鲁艺文学院那些坚强不屈的身影;更看到无数的劳苦大众,为了拯救这个民族,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微风吹动了我的刘海,我看到了谷溪书馆前那个步履蹒跚的身影,看到了厚夫老师为了送我们每人一本《路遥传》,急匆匆奔波在延安各个书店之间……抬头间,我仿佛看到千千万万个孙少安和孙少平向文汇山走来,他们意气风发,满眼含笑……
人的一生有的如微尘一般,不足以道,而有的人却如朗星高悬,他们每一个都是人格魅力的塑造者,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更是身体力行的践行者,薪火相传,于夜色空茫的微光中照亮着后人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