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语文教学研究
为国选贤 ——担任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考官记实

为国选贤 ——担任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考官记实

作者: 语文前哨 | 来源:发表于2020-01-02 18:41 被阅读0次
2018年元月6日、7日两天,我参与了武汉市招办组织的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的考官工作,在文华学院,和江汉区的其他两位教师一起主持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考试面试环节,考官分为四组,我们是其中的一组。

大致程序是传唤考生,核对两证(身份证和准考证),面试开始,面试结束后收缴考题和讲义,考生退出,合议评分。面试又分为必答、试讲和答辩三个环节。必答题主要考查言语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试讲主要考查学生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能力,还会兼顾考生的职业认知、心理素质、仪表仪态等。两天下来,除了觉得辛苦之外,还有不少体会。

一是考生整体素质不错。考生来源主要有两类:一是以大三为主的本科学生,二是在读的中文专业或中学语文教育专业的研究生。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的亲和力、表达力,普通话比较标准,板书比较工整,思维的条理性和辩证性较好,教学设计中规中矩,教学环节相对完整,充分体现了交互性的特点,比如自己板书标题时会布置预习、浏览、朗诵等相关任务,眼中有学生。其中一个来自华师大三的女生,成熟干练,气质优雅,讲述准确、流畅,语言干净,音质动听,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我们打出了最高分90分。

二是问题不容小视。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把握和快速解读能力不足。如赏析《再别康桥》的意象,考生只能讲出色彩美、音韵美和动态美,还有更重要的一项是情意美,具体表现为对康桥风物的喜爱,对康桥生活的怀念,对康桥的难舍难分,以及作者的爱情理想、学术理想、社会理想破灭之后的失意和感伤,考生却选择性的忽略了。

又比如《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考生在赏析时只能分析出色彩美、动态美、意境美,对于音韵美却一无所知。我提示说考虑一下平仄,考生仍一脸茫然。事实上,该名句的音韵美(或音乐美或抑扬美)表现得十分明显,忽略虚词“与”和“共”,考查二四六字位,上句是平仄平,下句是仄平仄,句内平仄相间,联内平仄相对,从而造成抑扬美。

再比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考生认为本诗的主旨所在是最后一联,答辩环节我提出问题: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考生的问答让人瞠目结舌:是“泪”。事实上,“泪”不可能成为诗眼,它只是核心意象,诗眼是“伤”,“伤”才能表现出诗人的忧伤情感,引发诗人忧伤情感的一是秋天的萧索景象,二是远离家乡,三是落拓身世,四是动荡时世。而最后一联只是在烘染这种情感。

再比如分析《祝福》一段中表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我提出的问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如果采用发散思维,你会怎么想?考生只能说出对祥林嫂的同情,对冷漠人心的讽刺,至于对不公平社会的批判,学生就力不能胜了。

2.重点突破能力不足。考生抽中并提前准备的考题往往有非常明确的任务指向,但考生往往循规蹈矩,面面俱到,真正在重点内容上花费的时间反而严重不足,导致重点被淹没或者重点不突出。

比如一个考生讲《滕王阁序》二、三段中的对偶句,从头到尾只赏析了一个名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又比如一个考生讲《师说》中的对比论证,有很多节外生枝的内容,讲对比论证只找出了三组对比论证,至于什么是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对比论证的运用等等,都省掉了。

一个考生讲《过秦论》中的同义词,从头到尾居然只找到一组同义词“宇内”和“天下”,让人感觉到有点弱。我们来看给出的两段文字——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其中“六合”和“宇内”、“天下”显然都是同义词;“御宇内”的“御”和“制六合”的“制”都是驾驭、控制之意,也是同义词;“鞭”和“笞”都是鞭打之意,也是同义词;“乃使”的“乃”和“于是”也是同义词;“履至尊”的“履”和“践华为城”的“践”、“蹑足”的“蹑”都是踩踏之意,也是同义词;“率疲弊之卒”的“率”和“将数百之众”的“将”也是同义词;“烈”和“业”都是功业之意,是同义词;“子”“人”“徒”也是同义词;其它如“及至”“敲扑”“氓隶”“迁徙”“阡陌”“豪俊”也都是同义词。这些同义词分两类:一是双音节内部构成同义关系,二是两个或多个相对独立的词构成同义词。前一类同义词主要是为了协调音节,强调语意,后一类同义词主要是为了避免单调和重复,使语言显出变化之美。

三是功底不足,知识性错误比较明显。前面所述的高分才女也犯下了幼稚的错误,以为《涉江采芙蓉》有颈联和尾联,事实上,该诗是古体诗而非近体诗,更不是律诗,并没有颈联和尾联。其它考生的错误就更多了。一是读音的错误,如将“俨骖騑于上路”的“俨”读成第一声(应为第三声),将“拟人”的“拟”读成第四声(应为第三声),将“星分翼轸”的“轸”读为第一声(应为上声),将“守拙归园田”的“拙”读为第二声(应为第一声),将“川泽纡其骇瞩”的“骇”读为阳平(应为去声),将“官盛则近谀”的“谀”读为第一声(应读阳平),将“载渴载饥”的“载”读为第三声(应为去声);将“贻误”的“贻”读成dài(应读yí),将“步余马于兰皋兮”的“皋”读成hāo(应读gāo),将“集芙蓉以为裳”的“裳”读成shāng(应读cháng),将“采之欲遗谁”的“遗”读为yí(应读wèi),将“襜帷暂驻”的“襜”读为yán(应读chān),将“岁亦暮止”的“暮”读为mò(应读mù),将“潦水尽而寒潭清”的“潦”读成liáo(应为láo),将“青雀黄龙之舳”的“舳”读为xiù(应为zhú)。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有考生居然在朗读短短的一段文字时错读三个字音,让人疑心考生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二是书写的错误,如将“贾谊”写成“秦谊”,将“鲁迅”下面的“日”字写成了“口”字等等。三是对词语或术语的理解有误。如一个考生以为“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用了比兴的写法,事实上,只是起兴而非比兴,因为分析不出比喻的意义。有一个考生提问学生该段文字“分成几个结构”,明显不知“结构”为何意。还有一个考生认为“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不是景物描写,另一个考生则认定服饰描写不是外貌描写,都是对相关的概念理解有误。四是美读能力和板书水平不足。

还有思维的穿透力、思辨力、幽默品质不足的问题。限于篇幅,不再展开。

考虑到考生初涉讲台,错误难免,所以评分都不低。按照培训时的统一要求,通过率在85%左右,所以绝大多数考生都可以拿到梦寐以求的资格证。希望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不断学习进步,改正错误,不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做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国选贤 ——担任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考官记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bwoo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