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家的年味肯定都不一样,大家还记得那些呢?老家的年味,我依然记忆犹新,不曾忘怀。年关将至,那些过去年味的点点滴滴慢慢涌上心头。
一 上坟
火纸(网图侵删)除夕一大早,老妈就张罗着中午的饭菜。腊肉浓香,香肠诱人,蔬菜新鲜。灶堂里木头柴火伴着滋滋啪啪的声音,烧的老旺了。
快中午的时刻,老妈会把一块大腊肉和猪尾巴一起装入大海碗,连同一瓶高粱酒和酒杯,足量的火纸,收拾好放在竹篮里面。“你们跟着你爸先去给你公公婆婆把坟上了吧。”老妈要照看灶上,抽不开身,这事往往都是老爸牵头,我和姐做跟班。
这上坟也是有讲究的,虽然条条大道都可去,但是去公公婆婆坟上的路,一定是当年入土为安走的那条路。虽然那时候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虔诚的遵守规矩,但是既然有这样的要求,应该有它的道理。
只听说我们要是乱走,公公婆婆要生气,生气就要打屁股,自然也不会保佑我们了。一想到后果这么严重,虽也将信将疑的,但仍然老老实实的跟在老爸后面走去了。
到了公公的坟头,老爸常说的话大概都是,年关到了,带孙子来看看你,希望你保佑全家安康,孩子像狗儿一样健康等等。
边说边把火纸拆开,一张张抛松,方便点着。火纸易燃,见火就撩的老旺。按老爸的话说,越旺代表着老人家越高兴,说着就恭恭敬敬的鞠躬作揖。
我和姐也跟在老爸后面,作揖三次,叩首三次,虽然那火刺的脸火辣辣的生疼,但想到公公要生气,打屁股这事,也咬牙忍着了。
燃尽之时,老爸再倒上一大杯高粱酒,浇在火纸灰上,看着缕缕青烟飘散,再提着篮子,带上我们向婆婆的坟头去了。婆婆的坟离公公的不远,上坟的仪式和公公的相差无几。
如今回家的时节,多年的熏陶,我都会给公公婆婆上坟,从来没有怠慢,对先人的尊敬是发自肺腑的,没有那些再怕打屁股,不被保佑的担心,而小果宝叩首也学得像模像样的。
二 吃饭
回到家,老妈这边的饭菜已经摆满了一座,八仙桌上,八双筷子,筷子的一头全部靠在盘子边沿,这时当然不是吃饭的时候。
老爸牵头拿着火纸点燃,放在堂屋大门槛外的中央点着,口中说着,迎接老去的先人们回家过年了,八仙桌下也会点燃几张火纸,恭恭敬敬的作揖欢迎,待到火纸燃尽,老爸示意可以上桌了。
我和老姐早就按耐不住,冲啊,狼吞虎咽开始啦。虽然我是南方人,但是我超爱面食,尤其是那种油炸的小面点,我一口气能吃一大盘。
老娘说我喜欢吃面食,估计是祖传的,从公公到老爸,再到我,都有这个嗜好。后来查族谱知道,我们老家祖籍河北,地道的北方人嘛,这好像找到了祖传的依据吧。
如今老妈依然在过节之时,把酥肉饼和小面点也会弄齐,满足我和老爸的期望,我和老爸一如既往的还能吃下两碗,估计这嗜好改不了了。
三 除夕夜
晚饭过后,老妈收拾好灶房的一切,擦干铁锅,盖上盖子,又在灶台前点燃火纸,恭送灶王爷上天述职。
据老妈说,后面还要烧纸迎接灶王爷回家,如果他老人家高兴,第二天开锅就看得到米粒,这就说明来年肯定家有余粮。
不过我从没第二天刻意去看有没有米粒,因为除夕的晚上很难睡好觉的,不是老妈老催着起床,估计一时半会起不来。
那时候老家有电视的不多,所以看春节联欢晚会是件很奢侈的事情,除了老妈认为这东西对眼睛不好,当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条件不允许。所以晚上听老爸老妈摆摆龙门阵,后早早就寝了。
那时老家的房子是地主留下的四合院,所以稍有风吹草动都听得一清二楚。那稀稀拉拉的鞭炮声还能忍受,最烦躁的是,在凌晨12钟的那一刻,突然间鞭炮齐鸣,令人瞬间睡意全无,好不容易清净点了,突然一个接一个的土制火炮的爆炸声响,震得足以让平躺的人刹那间跳起来。别说了,这注定是一个不眠夜。
如今春节联欢晚会,看得多了也腻歪了,除了那些个好看小品相声,其他时间都望着手机找乐趣去了。
四 汤圆
除夕午饭过后,老爸老妈就张罗汤圆的事。大年初一吃汤圆,团团圆圆,一直没断过的习俗。
原料都是糯米和大米,按一定比例混合,浸泡一段时间,然后依靠双臂推动石磨,一圈一圈磨成乳白色的米浆,再以纱巾过滤一夜,第二天就是成块的汤圆粉了。
大年初一早上,在老妈的千呼万唤之下,我们起床了。八仙桌上八个碗早已盛满了,热气腾腾的大汤圆,筷子的一端同样靠在碗边,老爸照例烧纸先请先人享用,烧尽了就轮到我们动筷了。
那半大瓷碗就只盛得下四个大汤圆,红糖心,吃多了也腻的紧,况且那糖不纯,里面会有些渣滓,倒也吃得津津有味,吃完一碗,喝碗汤,就饱了。
后来流行汤圆馅里包硬币,吃到的寓示着明天有财运,老妈也附庸风雅过几回,我和姐把汤圆里里外外检查了个遍,也没看出个端倪。
那白白圆圆的汤圆飘在汤面,一模一样,所以结果是大都吃着,老觉得遗憾,不甘心。
如今老妈还是会做汤圆,不过有时候也会数落这袋装的汤圆,吃起来味不够,个太小。我笑着安慰说,意思到就够了嘛。
五 舞狮
收拾完了,穿上新衣服,全家出动上镇上观看一年一度的舞狮表演。
那时的狮子是在玉皇庙那边,那狮子现在看来做工粗糙,黄白相间的,三米左右,狮头一人,狮尾一人,带路的一人,伴狮子的人没见过,只觉得那活估计很累,弯腰驼背的,绝对的苦差事。
带路的人是戴着笑脸和尚面具,穿着一身红绿的戏服,手里拿着把破蒲扇,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儿,身前挂了个大布袋,装红包香烟用的,后面跟着敲锣打鼓的三个人。
这六人组的队伍,在乡上挨着铺子表演,说着些恭喜发财,财源广进的吉利话,顺便收点红包香烟什么的。
乡上的铺子开门做生意,几乎都不会拒绝,谁都想讨个好彩头。那表演现在想来确实单调,甚至毫无新意,但是一年一回,新鲜感却一直伴随着我们。
要的多少,往往看老板心意,不过也看这带头的笑脸和尚的表演能力,记的深刻的的是那笑脸和尚“坏“的很,有时候跟围观的吃瓜群众,他也不忘“调戏“一番,尤其是大姑娘小媳妇儿的,吓的人家东躲西藏。
我们人小,跟前是不敢去的,因为教训深刻,跑得慢,鞋被踩掉了几回,脚背生疼的龇牙咧嘴,骂过几次,都被喝彩声,鼓声,锣声活活的淹没了,惨惨。
老爸老妈倒也放心我们,镇上人虽多,我和姐都是各玩各的。中午到点自己回家。家到镇上,慢点走路也就10分钟,跑的快的6分钟也行。到镇上没有马路,全是泥巴小路,天晴走的发白光,小雨一下就是满脚烂泥。
如今当年舞狮子的人大都过了,留下的老一辈,都跑不动了。后辈之中,愿意继承这个传统项目的人几乎是凤毛麟角。
小泥路变成了一条条平坦整齐的水泥路,走得踏实轻松,只是缺少了小时候的一些惊喜的感觉。
六 拜年
初一的时间,大都是自己家人一起休闲娱乐。初二开始就是走亲访友到处拜年了,那时流行到对方家,一见面就说给你拜年,对方就谦虚的回句,年在你家哦。
具体为什么这么说,没有细究,感觉是吉利话,大家都这么说嘛,随大流吧。我们小家伙没有那么多说法,就只按着辈分叫人问好。
从家里去外婆家,十几公里山路,崎岖坎坷,少有人家。那时候和老妈,或者老姐一起去。虽然走的脚生疼,但必须说我们真是厉害的很。
那时有些人家觉得挨家挨户拜年嫌麻烦,就会提前告知亲朋好友,定个时间,所有亲朋好友聚到一起,省事省时。
不过我还是喜欢一家一户的去,那才是拜年该有的样子,直到远近走完了,拜年也就告一段落了。
现在再走这路,恐怕不行了,因为退耕还林过后,原先的山路早就淹没在深山老林之中,没有一点痕迹了。
外婆过世,舅舅外出务工,姨妈们远嫁他乡,之后的老房子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倒塌下去了,前些年,只有老妈去那,还看得出地址,可是在我们看来全是杂草丛生的地方,没有一点记忆了。
好些亲人,要么去世了,要么外地或县城买房安家了,所以人越来越少。除非红白之事,一定要通知到位,走动的也就不多了。
七 压岁钱
大年初一,老妈会给点压岁钱,现在依稀记得两块钱,那时家境一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乡里乡外,稀奇的东西不多,所以用钱的地方也不是很多,老娘给也行,不给也行。
当然给了也蛮开心的。亲戚朋友给的有时候要多点,我收过最大的是5块,一般两元居多。
老妈那时候似乎不喜欢压岁钱,去亲朋好友家去,她几乎是拒绝我们收压岁钱的,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而是老妈觉得大家生活都不宽裕,给钱也不好,再者有些人心疼钱,不好处,不要最好,省事省心嘛。
如今老爸和老妈年纪大了,是时候给他们发压岁钱了,虽然现在有微信红包,方便快捷,但是我还是喜欢大团结,放在红包里面,亲手交到他们手上的,这样的感觉温暖,脚踏实地。
此外现在大家习惯了微信群里面,大家抢红包的快乐感觉 ,虽然感觉不在一起,但是大家积极参与的感觉,也别有一番趣味。
八 对联
老家是要贴对联的,那时的对联都是一笔一划的,由老人家写在红纸上面。我想要是公公尚在,这事肯定是他来操持,因为他是我们那儿有名的赤脚医生 ,走村窜户的那种。
所有的药书典籍,药方等都是毛笔书写上去的,所以他老人家若在,这些小事肯定自己动手了。
可惜他走的早,我也没有人教,自学过一段时间的毛笔字,兴趣高盎,比没写过的确实要好点。
只是被老姐鄙视得一文不值,老是数落我,拿我跟他们语文老师比。她的语文老师,敢在腊月间当集日,摆摊写字卖,没两把刷子,肯定是不行的。
等我到六年级时,老妈赶鸭子上架,让我自己写对联,最后真给贴上去了。现在想起来,敢贴上门去,确实是需要足够的勇气的,如今再看那时的毛笔字,真是不堪入目啊。
如今虽然不再写对联,但是新年新气象,我依然会换上一副崭新的对联,以一副暂新的面貌迎接即将到来的新年。
随着时代的变化,年味的变迁也是不可逆转的,那些过去的年味感觉,我依然珍藏在心里,放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在某个具体的时间,再细细回味,如同现在做的这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