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728132/87c1507a86b36431.jpg)
看了陈蕾和钟杰两位老师的文章,我才开始有“清仓”2018年的意识。
似乎这一年貌似才开始,怎么就结束了呢?每次打开电脑,看见电脑里的文件越堆越多,某年上期,某年下期,一年赶一年,每学期的文件夹分类也都一样:个人时间、教师发展中心、数学组,然后就不停地往里面添加。
文件堆砌,日子也在堆砌。
这一年的日子堆砌,我的人生觉察与体悟又堆砌了多少呢?
(一)于阅读中淡然着
阅读,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但还是会将这个习惯抬出来,放在“清仓”的首位。
这一年,读的新书并不多。
在众多的作者当中,读文质老师的书自然要多一些:《教育的勇气》《哈扎拉尔的微笑》《片面之辞》,也重读了他的《教育是慢的艺术》《奶蜜盐》《小事物的教育学》等。也留下了一些片面的感悟。其次,读了钟杰老师的好几本书
也读了几本小说,读了几本教育的专著,还有一些畅销书,也读《青年文摘》《教师月刊》《教师博览》《当代教育家》等杂志。
在阅读中的随性,是体现得淋漓尽致。没有加任何选择就会翻开一本书读下去,也许仅仅是满足一下那种愉悦感。
电子阅读,基本不涉及。很多文字看个标题就过,心仪的作者除外。
还是喜欢纸质阅读,可翻页,可记录,可停留,可对比,可圈点,满足个人的阅读习惯。
观影也是阅读,去电影院看,在手机里看,那些时尚的大片,经典的大片,都看。
参加一些新书发布会,也是我现在喜欢为之的事情。心是敞开的,世界就是亮的。
在阅读中,修己安人。
(二)于码字中安然着
阅读,后面跟着的应该是写作。
这一年,应该是码字的一年。
“1+1”教育网留下了140篇文字,大约有20万字,简书里留下了60篇文字,大约7万字,公众号里留下了10余篇文字,大约2万字。
这样算下来,平均每两天一篇。而从今年9月以来,每天一篇,有时一天会两篇、三篇。
我也不清楚是什么因素打开了写作的那口井,而且似乎也犯上了一种病:不写不痛快,写完就舒畅。这样的写作意识一旦觉醒,什么也拦不住这种热情。
也因此,现在的文章多数都属于“短平快”,不能像钟杰老师那样做到篇篇都是教育的精华。
也许,我这样的写作还是在培养自己对教育的敏锐:多几个角度思考和描写,文章才会立体和饱满一些。
我更喜欢的是和孩子们交往的故事,愿意记住孩子们带给我的温暖与美好。尽管有些时候的文字,是写了马上删掉,因为那种负面的还是少在文字里出现,一旦写出来情绪就会平复,思考也才深入一些,也就没有必要去惊扰他人。
也梳理出了一本书稿,虽然格调还不够高,但那毕竟是自己“亲生”的。
这样的写作,会让自己的心越来越安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安然很多。
![](https://img.haomeiwen.com/i7728132/888bcf582f4bb3fe.jpg)
(三)于上课中坦然着
上课,仍然是这一年的主旋律。
如果,哪天到了不能上课的年纪,我一定会怀念那个讲台,以及讲台下的孩子们。
前两周的周五下午,我因为回老家去了,未能见到专程回母校的颐旻和俊淞,听向老师说两位小伙子越长越帅。我知道他们很忙,我只能脑补他们帅气的脸庞。暑假我们见过,但他们一定长高了一些。这样的牵挂,也许是我现在应该更加坦然一些的最好的理由。
现在的我,尤其关注课上孩子们的表现,尤其是那些超出我预设的思路,会让我非常兴奋。
只是,已经走过一遍教材的我,有些喜欢呆在经验里。当然,对于学生的各种表现,我自然是坦然了很多。
尽我所能,尽量让他们学得轻松一些,学得愉快一些。有些创意想到就做,比如一些调查,一些课堂活动的设计。也因此,能发现某些孩子的变化,往好处变化的,我欣慰,有不好的变化时,我暗中观察,并与之聊聊。
教育不是立竿见影的事儿,但总得先要有“立竿”的意识和行动。
其实,上课之外,我更愿意和孩子们呆在一起,和他们瞎聊一通,我也愿意分享我写下的关于他们的文字。
上课上出一个坦然的自己来,这成果还算丰硕。
(四)于分享中豁然着
人,总不能封闭自己,总得在某些场合将自己亮出来。
这一年,虽然亮出自己的次数并不多,但每次都能从当时的场域里感受到快乐。
一些是学校的接待。五湖四海的八方来客到我们学校,会有一些接待任务,也经历了大约五次。每次我都把自己想象成台下聆听的观众,看看我能带给别人什么。只是,这个时候的我,带给别人的是一些非常草根的做法,谈不上有多少的借鉴意义。
一些是外出的分享。暑假里的“教育行走”分享,上个月的“故事”分享。
只有到把自己亮出来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也每到这个时候,才觉得自己是一个“资源匮乏和枯竭”的人,似乎并不能找到专长,那种精深的专长。
是斜杠青年吗?并不是。
所以,每次的分享都会让自己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找到自己喜欢的点,往前多走几步。
(五)于培训中怡然着
这一年,参加的培训还是有好几次。
那句已经用烂了的句子“身体和灵魂,总得有一个在路上”还是比较适合。在一个地方呆久了,的确应该换换脑子,换换风景,换换思路,然后再重新出发。
带上自己的思考,融入自己的观点,提升自己的认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应该是培训者的姿态。
也许,我更应该记叙的是十月的福州之行:张文质教育写作研修班。让我厘清了一些关于写作的认知,也让我到现在乐此不疲地进行写作的动力所在吧。
细想,五次培训,四次都与文质老师有关。可见,我与文质老师的缘分有多深。
每一次培训后,都会让自己更加怡然地投入到工作岗位。
(六)于组织中欣然着
陈蕾的2018年度总结题目是——努力成为一束看得见的光亮。这标题真好,而我也似乎在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这一年,桐下读吧“运营”满四年,进入到第五个年头。在阅读上,我并无多少分享的话语权,但我传递的仅仅是“坚持”二字。
这一年,桐下写吧进入第二年。换方式,和敏、宁一起当发起人,进行了两轮完整的“挑战21天写作计划”,收获颇丰的不仅仅是我。
这样的两个共同体,既是策划者,也是组织者,更是参与者。这样的身份也就决定了我们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还是允许我自夸一下。
九月的感动校园人物评选,以及昨晚的“为每一个你朗读会”,仅仅因为自己喜欢,想到就参与,就这么简单。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怎么都不觉得累,怎么都觉得欣然着,心的愉悦指数提升很多。
(七)于游玩中欢然着
还是很喜欢旅游,特别是那种说走就走的旅行。
六一儿童节,和宁相约去了贵州。那两天,我们就是两个大儿童,游走、吃吃喝喝、唱唱跳跳,风景也看,村小学也看,还特地跑去看他们的庆祝会。
暑假里,和儿子一起去日本旅行。一周的时间,有些走马观花的味道,但还是能够体验到日本的风土人情,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附近的说走就走的旅行,就不用提了。
十月的李健演唱会,有种“达到巅峰”的感觉。
换种心情,就先换个地方吧。
这是生活保鲜的秘诀,这样可以让自己保持欢然的心情。
“清仓”,清出这七件“物品”。当然,这七件“物品”附带的福利是:认识了一些人,特别是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一些值得学习的人,他们已经在无形中助力了我的成长。
我相信,这样的堆砌,在有了一定高度后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这些“清仓”,如果还有“挥泪大甩卖”的资格,我能“甩卖”些什么出去呢?反复把玩,觉得一件都不能“甩卖”,不是没有资格,而是我不愿,那是专属于我一个人的密码。
只是,我是一个喜欢清空自己的人,喜欢不怕麻烦地重头开始,重新布局,重新规划,重新往文件夹里装文件。
文件夹不变,变的是文件夹里的内容。
2019年,趁内存还够,趁热情还在,去努力装“仓”吧:唯我的、公益的都可。
![](https://img.haomeiwen.com/i7728132/eaef5bcb0ebd2df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