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因参加一项市教科研活动,参与了课件等会议分享材料的炮制过程,并现场听取了河南省课程与发展中心课题部副主任的点评。
在讲座中这位资深专家提到了汇报者常常出现的三大问题:
问题一:有做法,没说法
一线老师在教学、管理方面都有很丰富的经验,但在汇报分享时,往往没有达到很精彩的呈现。汇报中最突出问题是:有做法,没说法,没有理论支撑,只是过程的步骤叙述,成果的简单列举,内容同质化严重,没有为解决问题独辟蹊径,也就显得凌乱,琐碎,没有说服力,没有挖掘新意,难以吸引听众。
针对这一现象,从成果培育角度来说,可通过把经验进行梳理提炼,利用建模进行结构化呈现来破解这些问题。
结合我们自己的体验,外出学习时,对专家课件图片拍照时,往往集中在内容上的新提法,新观点,以及有冲击力的视觉模型图上。
通过建模,可以让研究的过程、研究的路径、研究的策略、取得的成果可视化,让研究“看得见”,这些模型图,数量上不单薄(6-8个为宜),质量上不平庸(外观和内容质量上乘),呈现上不一般(分布和位置安排考究,自然呈现,避免密集),可以显著提高文本材料的学术含量。
对成果中的创新思路、方式、路径、课程、机制等,最好要采用这样模型化的结构化表达。我们的汇报也在向这个方向努力,做了不少课程内容和实施模型,也算是有了一点意识。
问题二:有做法,难辐射。
我们会看到,有的成果表现不俗,但是需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独特的土壤,无法复制。不能引起大家兴趣。
因此在组织汇报材料时,一定要站位听众,展现案例价值。要考虑听众所思所想,关心的内容是什么?
共性如何破解?难点如何解决?有何建议。
比如在河南省“绿健”活动开展过程中,共性的问题有这么几个:
1.在撤点并校浪潮中,乡村小学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定位是什么?
撤校后,校园如何处理
2.农村初中学校,师资、生源、软硬件无法与城区学校比,今后如何发展?
3.劳动教育与其它四育如何同频共振?“绿健”活动在县、乡一级如何深入开展?
只说学校做法,无法回答共性问题,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
这里是隐晦点评了我们的汇报,在问题导向上,有所欠缺,没有占位听众,就像不时写作一样,只为自我表达,没有读者意识,不能形成与读者的交流互动。
专家举例:山东省肥城市老城街道初级中学的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项目,《新时代中小学乡土教育体系建构与实践》
因校订案,平台支撑
因材实教 ,课程驱动
如此确立了乡村教育四梁八柱,用一套组合拳,打出了乡土教育新活力,也让人看到了科研的实力和魅力,值得后续深入学习。
问题三:聚焦关键,体现问题导向
如“绿健”活动及劳动教育的6个关键问题
为什么要开展活动?教什么内容?谁来教?在哪教?怎么教?怎么评?
由此总结问题的关键,缺课时,缺老师,缺场地,缺保障。最终归结为“缺认识”“缺体系”“缺评价”
这里就很惭愧,不是不想解决,是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尚需深入研究呀,经过专家的点拨,总算对经验分享类有了新的认识,原来不像某此人说的,挖稠哩,说做法,说成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