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菜篮这个随手能提及的竹器,没有大量塑料制品前,人们对它熟悉的程度不亚于现代女人们的挎包,走街串巷,走亲访友,都能目睹它的芳容。形状,大小,式样各异,产生了诸多名称。
东江湖里的菜篮过去是有品牌的,例如东乡的皮篓菜篮,南乡的八角菜篮,北乡的七里山菜篮,瑶族的瑶佬古菜篮等;它们各自代表着各个地域的特色,尤其是七里山菜篮,到现在已经找不到它存在的踪迹,除原材料像箬叶那么整根编织外,形状极似元宝外型的翘托,提手缴得如麻花一样好看,加上编织好后放在灶台楼上烟熏火燎,再清洗干净,色泽棕艳如玛瑙,线条美观,古朴优雅,小巧玲珑。
皮篓菜篮明朝时期当地瑶族在雷连十二洞择岭居住,形成上下六洞,由两个瑶总把守,他们所使用的生活用品及器皿随时代演变而来,瑶佬古菜篮便是其中之一,瑶佬古菜篮能展示当地瑶族人的民族风味,独具匠心,大气磅礴,粗犷中不失细腻,一担菜篮能装一担谷箩的重量,粗笨的只能掮和抬,特别是最后镶插提耳的那根竹条,有一公分宽,半公分厚,长约五米,绕着竹篮转了四圈才固定下来,菜篮整个重量几乎由这根篾承受。
瑶佬古菜篮皮篓菜篮来源于东乡,它在过去有两道特别的工序,第一道来自于“皮篓”二字,菜篮编织完工后用旧棉纸浸桐油矇一层,装水滴水不漏,过去称皮篓,比塑料还经久耐用。还有一道工序来自于锁篾,锁篾在大部分篾器中会使用,最后收口缴边几乎会用到它。
锁篾的原材料来源于南竹,懂竹器的人会问,好象南竹质地没有这么细腻柔和,是的;锁篾取材于当年的新竹,每年约五一节前,小满节气半个月,春笋长出嫩枝,枝上笋壳还未完全脱落,砍下竹子取青皮作锁篾,锁篾要泡石灰水保存到秋天,因为春天的篾器易起霉点不编,而夏天的篾片会生粉虫不织,秋冬砍下来的老竹子编织篾器最好保存和使用,锁篾关系到篾器外观漂亮。
皮篓菜篮最后的工序,使用篾条交叉于篮子边沿作提手,两头留青篾皮包裹篮子外沿,固定位置再绩锁篾,单边经过来回两道提手外包扎,显得不单调,线条也十分美观。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常能见到中年半几的妇女挎个菜篮,篮子上面盖块洗脸巾,遮住篮子里的物什,不显得那么零乱。
附近村里有位黄大婶,她女儿临盆产下一个大胖小子,黄大婶听亲家母叫路过的乡邻顺路报了个喜,大婶高兴的捋不清头绪,稍缓过神来,才慢慢收拾准备去探望外孙的礼物,宝宝从头到脚的衣物,靴帽;女儿生产辛苦了抓两只鸡补补营养,一切淮备停当,又想起亲家家里添丁要会宾客,称了两斤冬粉,两包早已包扎好的米面,才想起鸡埘里的鸡蛋,捡了蛋加上储存的蛋总共才八枚蛋,怎么也得凑上十枚吧,等天黑鸡入鸡埘,把母鸡胸椎下逐一摸了个遍,想了想明早应该鸡们会生两个蛋,心也安定了下来。
天放亮,黄大婶起床梳洗一番后,第一件事就是在鸡埘里找蛋,一枚也未找到,丧气地站在原地发呆,昨晚明明摸到鸡胸椎下有蛋要生,怎么这种老办法失灵了呢?她蹲下去,一只手再次伸到鸡窝中,一只只鸡检查,好不容易摸到一个蛋还在鸡屁股里,抓出鸡双手挤出那枚蛋,可还差一枚呀,双眼眨了眨,抓了只公鸡放入鸡笼,选一只快生蛋的母鸡作陪,走几十里山路,母鸡肯定会把那枚蛋生下来。
左手提着鸡笼,右手挎着菜篮,兴高采烈地向女儿家走去,女儿家门前有条河,河水特别清亮,黄大婶离河还有几丈远,便加快几步,放下双手提的鸡笼和菜篮,蹲在河边抹了把脸,顺手把袖筒擦干了脸上的水份,才突然想起篮子里少了枚鸡蛋,她看了看鸡笼里那只能生出希望的母鸡,揭开鸡笼盖,左手抓住母鸡双翅,右手迅速往胸椎下摸,刚摸到蛋,脸色露出失望,那蛋已成形,外壳未硬化,左手把鸡放入笼内,呆坐在河卵石上;天不该绝人的路,正在黄大婶发呆之即,一枚白色河卵石映入眼球,大小,形状,色泽与鸡蛋无大异,她立马上前捡起来,如获至宝地洗了洗,心想可以给鸡蛋数交个差了,有脸帕遮住谁也发现不了。到了女儿家,亲家母高兴地接过鸡笼和菜篮,清点礼品时亲家母发现了那枚蛋的替代品,黄大婶回家亲家母特意告诉她,“他外婆呀,你来时太匆忙,把引鸡生蛋的蛋引子也拿过来疼外孙了。”,黄大婶脸不改色心不跳,顺水推舟地答“他奶奶,是真的吗?我一时高兴可能拿错了吧。”……
走在上街,卖篾器老板把我叫过去,介绍了专门编织菜篮的老篾匠给我认识,我握着老篾匠长满老茧的手,他叹息地说“过些时日,再也没有人会编菜篮咯。”,是的,农村那些手工艺制品几乎断了代,新的传承者又在哪儿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