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志文石头会说话
在谈论规则这个主题前,先想问二个问题,请家长们认真思考一下: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真爱?这里指父母给到孩子的真爱。什么是溺爱?
如何用规则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你经过了自己充分的思考,我谈谈我对真爱的理解,不是标准答案哦:
父母对孩子的真爱是无条件的接纳,无条件的爱就是
“我爱你,不是因为你考了100分”;
“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故事讲得好”;
“我爱你,只是因为你本身,你本身足以让我来爱你”;
“我爱你,因为你是你。”
为什么要无条件的爱呢?因为,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我们只是缘,种子能成为参天大树,根本的原因是种子是本自圆满的。我们可以做最好的环境。我们不是要去改变这颗种子。这颗种子是老天爷的事,是道的事,是上帝的事,我们家长千万不要去扮演上帝。
每个孩子成长中、起作用最大的东西,是他先天带来的部分,也就是本自具足的东西,加拿大教育家蒙特梭利把它称为精神胚胎,引领儿童的成长。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它叫做生命能量,他非常强调儿童成长过程的对以后成人影响。也有把这个叫做本我、本体的。儒家把它叫做德。
所以教育就是启蒙。根本的方法是让本自具足的智慧显示出来。
这些东西就如身体内在的生命密码一样引导着孩子的发展,我本人更喜欢用精神胚胎的说法,因为就如物质胚胎引领身体的发育一样,··孩子无形的部分都需要在精神胚胎的引领下来发展,他什么时候要发展手的功能,什么时候学会走路,什么时候对空间感兴趣,什么时候对秩序感兴趣,什么时候对逻辑感兴趣,什么时候对音乐、对色彩感兴趣,都是有自己的规律,这是儿童成长的敏感期。
当我们了解这一点,那么让孩子进行完整的成长,成为他独一无二的自己。自由非常重要:孩子需要自由的探索;我们必须要给到孩子行为的自由、思想与意志的自由、精神和情绪的自由。不要受到暴力的控制。
什么是溺爱呢,溺爱的二种表现形式比较突出,一种是把替代当成帮助,剥夺了他成长的权利。另外一种就是没有规则。
我们很多家长对孩子没有足够的信任,总是要替代孩子做事,结果导致孩子什么也不会做,孩子也就往往越来越没有自信。其实孩子越做得多,不仅越自信,而且越收获生命的喜悦。
比行为替代更严重的是情绪的替代。当孩子可能要面临学习和生活的挑战时,我们做父母的可能自己先焦虑了,自己先担心了。更多的家长是怕孩子情绪受不了,为什么有这么多被宠坏了的、被溺爱坏的孩子呢?都是因为情绪的投射,孩子的哭家长比孩子更难受。所以家长们不知不觉在情绪上替代了孩子,情绪上的替代也必然引起行为上的替代,他们用这种有毒的爱不断浇灌孩子,不断剥夺孩子的成长。
溺爱的另一方面就是没有规则,而没有规则要么就过于放任、要么就变成家长单方面的规矩。最终使孩子失去了宝贵的自由。
下面问大家第二个问题,什么是规矩?什么是规则?
什么是规矩,规矩就是单方面利用权利制定的,规矩就是一种暴力
什么是暴力?譬如说一只羊和一头狼在河里喝水。
狼说:我要把你吃了。
羊说:为什么呀。
“你把我的水污染了”“你在上游我在下游怎么会污染呢”
狼反正把羊给吃了。你去体会哦,我们给孩子做规矩,也是一种暴力。无非你觉得你的规矩是为孩子好。你的标准难道一定对吗?你的标准是不是你的想法?孩子的想法是不是跟你不一样。你的想法百分百准确吗?
有的家长会说,这样的暴力在家里没有。
但是到了晚上,家长说:“该上床睡觉啦”
“我还要玩一会儿”
“不行,太晚了不健康,明天起不来”。这就是暴力。
如果之前双方同意达成规则:9点上床睡觉,就没有暴力。
心理学有一种通用的说法,“不建立规则,等于暴力”,没有规则就是家长说了算,是权威。
规则一旦我们共同认同,就有一份接纳和认同在里面。大家去体会,比如说下雨天,我们说好让老公带伞,结果他忘了,导致淋湿了,我们就会有埋怨。但是今天出去玩,突然下雨了,淋湿了,我们会对老天爷抱怨吗?下雨是一种客观的规律在里面,我们自然而然的认同,即使再大一点的台风,地震,我们会伤心,不会埋怨。当我们一起建立规则后,规则他就成为一种社会化规律,就容易接受,就不会变成一种个体对个体的暴力。
譬如说,你出门在公交车被人用力的踩了一脚。你心里立即升起愤怒,但当你回头看到一个盲人的时候,愤怒消失了。因为你的信念里有一种认同:对盲人这种行为的认同。同样,如果今天单位了发福利,你发现你没有,立即心里会嘀咕,后来了解到某种原因你们部门都没有,你就释然了。
缺少规则的家庭。要么死气沉沉,要么充满冲突。
下面我们探讨一下建立规则有哪些好处。
1.可以避免权威的暴力带来的伤害
举个例子:有一个家长,特别注意孩子的饮食,在家里零食等是严格控制的,孩子只能吃有机的、健康的食品,这方面约束是很强大。结果这个孩子到了幼儿园,老师发现注意力全在吃上面,一发下来吃的东西,他很慌乱,对玩啊其它活动兴趣比较淡,后来老师让家长自己观察,家长非常困惑与后悔,发现自己为了健康,太过于用权威来控制。这个例子让我们看到没有规则的权威带来的伤害。
2.规则与自由不是对立的,实际上规则是为了保障自由。
有规则,孩子就有自由,而自由恰恰是成长中最重要的东西。
3,生命是一个自然现象,人是大自然的产物。
大自然有客观规律的,有秩序的。大到宇宙星系的运行,小到分子原子内部,有没有规律和秩序。孩子的身体需要秩序,孩子的内在也需要一种心理秩序。孩子习惯了外在的规则与秩序,他的内心就安定有序,有安全感。
4,这跟孩子的智力发展也有关系。
另外一方面,孩子的外在世界也是有规律,孩子了解规则,他就比较容易探索外在世界的发展与规律,所以这跟孩子的智力发展也有关系。通过长期有规则的家庭规则的内化,孩子内在会逐步显化一种智慧。
5,孩子以后走向社会,也要习惯遵守规则。
孩子要走向社会,人与人之间需要共存,也需要游戏规则。4个人搓个麻将都需要共同遵守游戏规则。所以孩子以后走向社会,也要习惯遵守规则。
最后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大家同不同意?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不断在进化的。人类从哺乳动物进化过来,到目前为止还充满着弱肉强势的暴力,我们整个社会在资源可能可以养活所有人了,但是有的人一餐可以吃掉10万块钱,有的人饿死在街头,其中很重要一面就是缺少平等的规则。政治的负面效应就是强权,“霸权的政治就是把一拨人扒拉下来,让自己一拨人上台享有权利”,所以社会的文明的重要一方面,就是平等的规则这种精神越来越进步。
如何用规则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接下来我们来交流一下如何制定规则,规则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哪些事情适宜定规则?
具体要根据每个家庭的情况。对孩子来说,最早形成的是物品的所有权,所以所有的规则主要围绕这个展开。
首先要规定哪些是个人物品:哪些是宝贝的,那些是爸爸的。哪些是集体共有的。好的幼儿园里也是一样。
孩子个人的东西,要给他充分的支配权利。一旦享有自己的权利,孩子内心特别确定,没有心理负担。譬如说前面讲到零食的例子,你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数量的零食给他自由支配,这些都是你的,你想什么时候吃、吃多少自己定,孩子就不会这么慌了。
物品所有权,可以帮助孩子逐渐建立“自我意识”:
人类完美的成长就两个阶段,建立自我,回到无我。0-6岁。0-12岁,建立一个完整的自我的过程。或者说成为他自己。能不能成为他自己,就是他能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自我。孩子那个时候,就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因为他要创造自我。错过了这个时期,变成成年人了,再以自我为中心,那就变成病态了,那就是人格的不完善。
“我的身体是我的,我是我自己的,我可以让你抱,也可以不让你抱”。
“这个东西是我的,我可以给你,也可以不给你”
一个孩子自我意识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将来有没有足够的“自尊”、“自爱”。
然后就是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尊重别人的所有权。在物品所有权上,你要同意别人拒绝你,你也可以拒绝别人。
物品所有权,会延伸到其它的权利。就是学会尊重别人、允许别人对你说“不”,孩子自己也会理直气壮的说对别人“不”。这一点的意义其实很大,很多人长大了经不起人际关系的挫折,譬如说失恋了,喜欢别人但对方不喜欢你,会痛苦得死去活来。如果从小这方面很好的成长,长大就会很不一样囖。
儿童时期的成长,包括情绪、心理各个层面。影响到他的一生。譬如说,一个孩子拿着他的特别喜爱的特别漂亮的糖果跑着,摔了一跤,糖果破碎了,面临这个破碎,孩子需要经历情绪和心理的穿越和成长。这个“破碎”同他未来人生可能面临的婚姻、事业的“破碎”同样严重,完整的成长,关键就在儿童期。
所以,物品所有权很重要。延伸开来,逐步还要给孩子自己的个人空间,进到房间要敲门啊,包括电脑、日记等,要尊重他的个人空间。
其它方面的规则,如玩具玩好了要放回原处,看电视、看IPAD等作息时间等等,最需要订立规则。
二。规则是为了有效处理冲突
孩子想玩,家长想让孩子学习;
孩子想晚点回家,家长想让孩子早点回家;
孩子不想添加衣服,家长想让孩子多穿件衣服;
妻子想让丈夫甜言蜜语,丈夫说我做到了就行。
这些冲突,在生活中经常发生。其实生活无大事,说起来都是些小事,都是些小的冲突,积累成大的对立与仇恨。即使没有大的仇恨,也把生活的幸福磨损的差不多了。
冲突的原因,往往是彼此需求的冲突。但是深层次来说,无论是观念的冲突也好,还是需求冲突也好,背后都有更深层次的需求,往往是精神需求,而精神需求大多数是一致的。因此,人与人之间,尤其是亲人与亲人之间,其实没有根本的冲突。
如:学生要求留长发或者染发是为了美,学校要求统一剪短发也为了美观;孩子要玩是为了快乐,家长要让孩子好好学习是为了将来的快乐。
既然我们所想要的的本质都一样,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当我们了解到我们最终要去的方向一致的时候,要商榷的走那条路而已,规则就更容易达成。
譬如很多父母带孩子出门,总要去孩子见到人向对方问好,对爷爷奶奶,对其他人有礼貌。孩子自己愿不愿意是个有教养、有修养的孩子呢?当然愿意的。于是我们就可以一切探讨如何体验教养、修养的可能性,不必死死纠结孩子问不问好。
如果父母觉察到自己情绪背后,有一份感觉有面子的需求,那么更多的会向内向自己的探索,而不是跟孩子的冲突。
所以商量规则时,主要包括这些内容:
说出孩子的感觉
说出孩子的需求
说出自己的感觉
说出自己的需求
明确共同的需求
能量创造
商量协调一致的办法
三。家长的态度。
@@@规则一定是大家都同意的,约定的。大忌是规则是家长给孩子订的规矩。所以订规则家长一定要把自己放进规则中。
@@@那接下来会出现的问题是,商量不好,谈判不成怎么办?譬如说,你说8点半上床、他说10点上床,谈不好,那就会出现矛盾,注意!出现矛盾双方就没有自由啊。到时间了,冲突就让他发生吧,然后这种情况,你一定要带着足够、纯正的爱,继续协商。往往容易达成一致的意见。
@@@规则订立后,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不能因为自己的需要,随便破坏规则。也不能因为心疼孩子和破坏规则。要温柔而坚定。
规则一定要在具体的生活中协商制订,让孩子很清晰,明确自己的权利,明确自己什么不能做。尤其是3周岁以前的孩子,不适宜讲道理,也不可能让他自己有很强的自控能力,更多的要用温柔的动作来帮助他。
真的矛盾比较激烈怎么办?首先,最重要的是家长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要心静如水。因为往往这个时候家长情绪很大,对孩子的语言很有杀伤力。孩子最容易收到的是家长的情绪。这种情况下,双方的智慧都没了,双方都不能够清明的看清问题。怎么办呢?首先你可能要处理孩子的情绪。先处理情绪、再处理规则。然后清清楚楚的一起说明过程,然后在孩子接受的情况下,遵守规则。
其次执行规则必须有弹性,不能太死板。要考虑孩子的年龄,考虑他的接受理解能力。
另外,已经过去的事,就算了,不要追回来要他执行规则。尤其当孩子专注另一样事情时,不要去打扰,对孩子来说,玩就是学习,专注的玩是非常重要的。
举个例子,孩子玩好了,不肯放回玩具,你要求他就是不愿意,这时候情绪很大。可能他想出去了,你先用发问的形式让他把“着急的”情绪表达出来,让他看到自己的情绪。然后来讲规则,如果他不肯,你可以告诉他,这些玩具是不是你的?你如果不愿意负责,那我来负责,那这些玩具由我来处理咯。孩子就会听进去。或者,有个弹性,先出去玩、回来再整理也行啊。
四、惩罚的要点。
以下情况不能惩罚
1、自己有情绪时。
2、孩子有情绪时。
3、孩子特别欢庆时,不要急着惩罚,会把能量打下来的。
4、吃饭时。
5、睡觉前睡觉时。
6、孩子生病时。
7、家里有客人时。
最后,必须清楚的是,所有的规则是为了保证孩子自由的成长。是为了避免权威性的暴力对孩子的伤害。父母的爱,最终是让孩子走向独立的。是为了逐步让他在规则中对自己负责,成为一个内心独立、将来能真正能够挺立于社会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