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阅读后感
文/雁儿
最近读完毛姆的随笔《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的语言简洁犀利,对人物的辩证分析着实打开了我的眼界,阅读此书,像是跟随着他走进一一个个作者和他们的书中。在书中,我感受到人生的不易。
小时候,我们对托尔斯泰,对陀思妥夫斯基、司汤达、福拜楼……这些作家犹如天空那一颗颗耀眼的星星,只远远地观看,却不能走进他们。而毛姆这部随笔却带我们走进他们,看到天才背后的鲜活生命。
原来,他们也是凡人,也曾经迷茫过,无助过,放肆过,潦倒过。他们性格中存在着双面的人格,作为文学家,他们有敏锐的洞察力,有独特的文字敏感度,有善与美的追求;另一方面,他们又无法挣脱生活的束缚,常常陷入无法自拔的罪煎熬中。
托尔斯泰,无可否认,他是一位文学天才,他在作品《战争与和平》中给我们展示人物恢弘的历史画卷,人物之多是前所未有的。但他却常常感到空虚,有负罪感,陷入种种纷扰,他的理想践行也在现实中一次次被击碎,始终无法给自己的人生交上满意答卷。晚年从事与哲学研究的托尔斯泰写出很多思辨的包含真理与信仰的话语,这些话语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陀思妥夫斯基,俄国作家。作者毛姆指出此人生活放荡,常在恶与善间游走,他固执,对做过的事情从不反思愧疚,生活一度潦倒不堪。但他给人们留下的是让人遗憾的苦难生涯和不朽的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
司汤达是一位爱写日记的作家,他的书基本来自于他日记素材,有一定自传成分。他生长在中产阶级家庭,童年觉得受到约束,这种约束与他骨子里的自由形成某种挣扎。他渴望成为贵族,他喜欢诗歌和戏剧,在这方面却没有创作的天分,常是把别人的作品进行改编,或在其基础上创作。他极度不自信,注重掩饰自己,曾经被驱逐过。他的作品《红与黑》中的于连的生活原型就是他理想中的自己,他把自己未能完成的夙愿放进了小说中。
……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如此不易,或挣扎,或摆脱,或顺从……不管怎样,我们在这些曾经璀璨并今后会一直璀璨星空的作家们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宝贵在于形形色色重复的悲凉中依然仰望那来自造物主注入我们生命的那份灵气,即使落入谷底依然仰望星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