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兄弟情义和爱情不能两全?非也。
在《边城》里面,我看到的并不是牺牲的伟大,而是被现实压抑的懦弱和对痛苦的逃避,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不敢勇敢直面自己的感情。
翠翠作为悲剧小说女主角,在获得了两兄弟的爱情橄榄枝之后,并没有明确表明自己的心意。反而在拥有主动权的情况下(即可以在两位兄弟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那一位),放弃了自己的选择权利,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这是悲剧的起源。
翠翠的爷爷作为最疼爱翠翠的老人,也是翠翠的唯一至亲。他一手带大孙女,操心了一辈子,指望孙女能有个好归宿。然而在翠翠的爱情和婚姻选择上,这位老渔夫作为长辈并没有资格去干涉翠翠的感情。老船夫中意的是兄弟中的大老,而翠翠爱上的是二老,这个局面令老船夫不知所措。他忧愁的等待,直至在雷雨夜无声死去。
这时,两兄弟本来为爱情的争取演变成了为亲情的退让。哥哥无法面对亲情爱情的选择,远走他乡,却意外死去,弟弟无法面对哥哥死讯而出走,所有人离开,翠翠只能一个人开始漫长的等待——“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我们可以看到,在以上三种人物面前,他们的选择似乎只有一个——离开和逃避。
翠翠在面临爱情,亲情的选择矛盾的时候,选择了原地等待被选择的命运;爷爷在面临心爱的孙女感情纠结的时候,选择了忧愁等待孙女的决定;兄弟俩在面临亲情,爱情两难的时候,同时选择了退让和离开……
仔细想想,在矛盾面前,他们真的别无选择吗?他们的选择难道真的只有逃避,回避,等待和离开吗?
为什么翠翠不能明确自己的感情,不能勇敢地告诉兄弟两自己的选择?为什么不能跟爷爷摊牌,坚定地选择自己的爱情?为什么爷爷不能主动与孙女沟通,帮助她明确自己心意,并鼓励她做出自己的选择?为什么兄弟俩不能就喜欢同一个女孩打开天窗说亮话,坦然进行男人间的交流,同时公平竞争,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呢?
《边城》中每个主角都以遗憾的结局告终。小说中的人物悲剧与其说是不幸,不如说是每个角色自己的性格决定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反观我们自己,同样的问题其实每个人都会遇到。我们在面临自己感到矛盾的选择的时候,难道选择真的只有一个吗?这些痛苦真的会大到我们宁愿掉头离开,不去勇敢面对,而选择逃避吗?我们选择逃避之后问题真的能够解决么?痛苦真的会消失吗?矛盾会自己解开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不能。
小说末尾是经典名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我们可以看到这句话里,“明天”是打了引号的。而这种似有似无的希望,恰恰可能是绝望。文学小说可以有悬念,真实人生却不能糊涂。
鲁迅先生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是的,幸福没有“也许”,强者不等“明天”,让我们直面痛苦,正视牺牲,主宰现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