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问题是什么?
1.一个问题
今天,我们将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探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对问题进行衡量、考察。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案例:市中心矗立着新落成的73层的雷龙大厦,门口即是地铁口,虽然仍有未出租的空房,大厦内电梯却不够用了。有租户扬言,若再不改善电梯服务,他们就要退租,搬出大楼。
本案相关信息如下:
1.大厦主要用于办公,工作时间朝九晚五,周一到周五;
2.租户平均分布在1到73层,各楼层电梯使用率相差无几;
3.大厦已投入巨额广告费用于剩余办公室的招租;
4.各租户之间或多或少有些联系,信息传播很快。
在了解相关信息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以上情况呢?
你可以试着给出解决方案,并拿出纸笔记录下来。
有些措施很容易想到,比如:
1.加快电梯运行速度;
2.开挖新电梯井道,加装电梯;
3.加装户外电梯;
4.租户错时上下班,高峰分流;
5.重新安排租户的楼层分布,减少总负荷;
6.限制入楼人数;
7.扩大电梯轿厢容量,比如改成双层大轿厢;
8.在各层楼提供更多服务设施,减少人们往返于楼层之间的次数;
9.根据需要,为一些楼层提供直达电梯。
这些是根据思维习惯提出的解决方案,其实,在给出解决方案之前,我们可以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这是什么类型的问题?谁遇到问题?问题是什么?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2.谁遇到问题?
这样问是为了:确定服务对象,弄清楚解决问题是为了取悦谁。
发现了吗,上述的解决方案,都认为是“电梯使用者”遇到问题。下面我们可以将“房东”作为服务对象,假设你是大楼的拥有者,你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问题是什么?
迫于外界压力,人们经常在还没定义好问题的时候就仓促地给出解决方案。方法很多,一针见血的却很少。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方案为人接受,指责别人固执己见,不承认其他方案的可取性。而有些人则在定义问题上过于纠结,生怕定义不准确,不断推迟寻找解决办法。
我们无法对一个问题作出毫无争议、百分百正确的定义。但是,如果不能就问题本身的定义达成共识,解决方案就难以切中要害。这时,占优的往往是呼声更高、口才更好、资金更雄厚的强势一方。
11.转换视角看问题
假设你是左撇子、受伤坐轮椅者、盲人或者其他全新不同的身份,能够尝试变换角度思考问题,你就会发现许多平时你熟视无睹的不便之处。比如你看一本书,你可能会发现:不压着,书就自动盖上了;书装订太厚,不可以随身带一章看;纸张容易撕破;纸边可能割到手;纸张反光,刺眼;页面太满,没地方写标注;书不像袋子可以提着,携带会不方便,等等。
所以你会发现,每转换一次视角,你都会发现新的不协调。
试着在你付诸行动之前,从多视角来审视一番你的解决方案吧。
改变问题的表述方法,然后研究它造成的影响。细心一点,你会发现,当解决问题的机会很渺茫或者容易出错的时候,大多数人会放弃解决问题。但当人们只需表达观点,不管对错时,即使解决问题的机会非常渺茫,人们还是愿意说出自己的观点。
12.换种表达再解决问题
在陈述问题时,我们有可能误入歧途,越深入定义问题我们就可能偏离得越远。所以,当你沿着定义问题的道路疲倦前行时,别忘了不时回头看看,以确保自己没有走错路。
注意你所表达的含义,一旦你将一个问题描述成问题,请仔细推敲,确保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可以统一。
第五部分 问题来自哪里?
15.问题可能来自自身
冷战期间,美国人珍妮想回波兰探望祖母,经过精心的资料准备和漫长的等待后,她如愿以偿拿到签证,但在瑞士转机时,却因为审查遇到麻烦。审查官指出缺少一份盖章的文件,珍妮则认为这是故意刁难她,毕竟,官僚主义的低效腐败她早有耳闻。对峙一段时间后,珍妮逐渐意识到问题在于她对官僚系统的偏见,经过一番礼貌而友善的谈话之后(记住对方的名字,聊聊各自的困难等),最后审查官帮助珍妮打印了缺少的资料,珍妮得以顺利达成行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极容易简单粗暴地将问题归结于笼统的来源,比如我们经常怪罪政府、事业机构的办事员刁难拖沓导致办事不利,而实际上,他们每天要接待成百上千的人,人们对待他们的方式同样会对他们的办事态度产生影响。如果礼貌地去和公务员接触,尊重对方的善心和能力,绝大多数时候,都可以激发对方的善心和能力。
所以,当你确定问题来自哪里后,问题将变得简单。尤其是,大多数时候,问题往往来自于我们自身。
16.找事让人做的人和领赏的人
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人员或者组织自身也可能成为问题。换句话说,问题的根源可能根本不存在。想想那些充满官僚主义色彩、义正言辞而内容空洞的材料;想想会议上口若悬河、毫无价值的演讲。并且今天解决问题的一方,明天可能会成为制造问题的一方(比如唐朝为解决兵源问题、扩充戍边力量而建立节度使制度,而到后期,这个制度衍生出藩镇割据并成为了混乱的根源)。好在问题催生的机构并不会因问题解决而解散,它们往往会找到新问题并加以解决。
世界上有两种人,第一种人做事,第二种人给别人找事做。远离第二种人,你会顺利很多。
世界上有两种人,第一种人做事,第二种人享受荣誉。做第一种人,那里斗争少一些。
第六章,你真的想解决问题吗?
18不怕累的汤姆被玩具耍了
就像前面说的,问题是人们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异,很多人认为自己不善于解决问题,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只要知道问题是什么,解决问题本身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也许学校培养不出能力强劲的问题解决者,就是因为学生们从来不主动去发现问题是什么,而只在意如何快速地解答问题。很多时候,我们还没来得及找到真正问题所在,就迫不及待地着手解决问题,因为这可能会让我们拥有成就感。
下面我们可以先看一下这样一个案例:汤姆是玩具公司里前途无量的年轻程序员,公司有三家玩具厂,分布于东、中、西三个位置,玩具从三家玩具厂运送至分散于全国各地的50家经销商那里。公司高管们为高额的运输费用发愁,单件玩具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并且不同经销商到各家工厂距离不一样,运输费用不等。如何将经销商的订单分配给工厂生产,使得”生产成本+运费“最低呢?这个问题,交给了汤姆。
这是一个经典的运筹学问题,而汤姆正是这方面的好手。经过一番数据计算和分析后,汤姆发现一个惊人的结果:东部工厂生产的玩具,即使运到西部和中部工厂,也比位于中、西部的两个工厂直接制造的成本低,而且,东部工厂的技术和质量都是最好的。也就是说,只保留东部工厂,在经济上是最划算的。在与公司高管沟通之后,汤姆才得知,高管们是清楚这个事情的,但是由于公司董事长住在西部工厂附近,而总裁则住在中部工厂附近,所以,这两个工厂不能撤除。也就是说,高管们真正关心的,并不是为公司节省,而只是董事长和总裁的欢心。
我真的想找到解决方案吗
无论问题看上去如何,人们很少知道他们想要什么,直到你给了他们想要的东西。
有些时候,很多问题是人们为解决方案想的,即由解决方案导出问题,而不是相反。比如官僚主义中诸多表明政治正确的方案,是先于问题出现而诞生的。而从最后的情况来看,真正想要解决问题的人并不多。
在正式开始解决一个问题之前,都应该先问一问:我真的想找到解决方案吗?
有些时候,得出解决方案并不是什么好事。有些答案无关紧要,让你怀疑自己作为问题解决者的价值;有些答案触及敏感,可能让你丢掉工作和自由。当我们在一个问题上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时,一心想的就是解决方案,而不会去思考解决方案本身的必要性?并且有些问题来得太快,我们根本没时间考虑。有多少拆迁户是短时间内暴富,又迅速地陷入拮据的呢?
很多问题需要快速解决,但要当心:在解决过程后期,仓促会带来错误;而在解决前期,仓促会带来灾难。
人们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将事情做好,却有足够的时间重新来过。或者说:
人们永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考虑是否真的需要它,但永远有足够的时间为之后悔。
人们往往会忽略掉,任何解决方案都伴随着额外后果。人类有一种倾向,当一种刺激重复出现时,我们对它的反应会逐步递减,这就是”习惯化“。习惯化使我们忽略一些固定不变的东西,简化自己的生活。当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刚出现新事物时,对我们的刺激和冲击是很强的,如果它停留一段时间,既不制造机遇也不产生危险,那么它就会变成环境的一部分,最后从我们的注意中根除。
当你接近一个解决方案,甚至定义问题之前,你必须考虑在道德上能否支持它,这种考虑永远不会浪费时间。因为,解决问题从来都不是一个道德中立的行为,就像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说的:首先,对自己要忠实。
原书作者温伯格是美国计算机领域名人堂级别的人物,本书为我们思考问题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具有建设性和启发性的帮助。本书有些观点颇有调侃和智力优越感的味道,但更多的是成为优秀的问题解决者之启迪。我们也鼓励读者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保持独立思考。毕竟,“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金科玉律”,这句话本身,才是金科玉律。
请想想,你所面对的哪些问题是由于自身的原因(可能是大多数)?这些问题中,哪些是你真的想解决的?哪些是你已经放弃解决,却喊着要打倒的?正视这些问题吧。只有真正了解现实的自己,才有可能改变自己的现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