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应该是深藏人类基因中的根本欲望。我不是一个酷爱竞争的人,但每每读到名人传记,或见识到身边人的优秀特质,都会想,何以人家这么优秀,我却表现平平?每一个焦虑的时刻,我都会问自己:人生所剩时间不多了,我该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变得更优秀?
今天听得到APP上的电子书,忽然想,这优秀的定义是什么?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气场强大、侃侃而谈、到哪都拥有影响力?还是某一行业内赫赫有名?或是像特蕾莎修女一样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关于优秀,我第一想到的特质是能看透事物本质。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世间万事万物被划分为许多个领域,每个领域之下又分为许多个小领域。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每个小领域,都是一个或多个复杂的小系统。在现代社会,如果一个人能在某一个领域精通,就具备了获得较好物质基础的必要条件。这些领域内不乏或勤奋或高智商的人,他们往往能对其中的知识如数家珍,但能否看透这个领域的本质,才代表着是否真正掌握,才能加以灵活运用。正如老子所说:大道至简。
对看透事物本质,最初的印象,是高中第一节语文课,老师问我们:“何为语文?”它促使我第一次思考一门学科的本质。后来,历史课上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老师问我们:“是什么推动世界大战两次爆发?是否存在一只推动历史发展的隐形的大手?”这真是个伟大的问题,虽然当时老师没有给出答案,但直到一二十年的今天,我还印象深刻。并且,在今天初读的《枪炮、病菌和钢铁》这本书中找到部分答案。这本书回答了一个类似的问题:为什么亚欧大陆的文明发展会高于其他板块,有兴趣的朋友强烈建议阅读。
在工作中,我也发现,面对错综复杂的问题,我的领导也总能一针见血指出最根本的问题。例如我所做的人力资源工作,提到人才梯队的培养,许多同行往往将之等同于开发一系列的管理课程加上轮岗安排。我当时想的思路是,已有的干部队伍,他们的能力是如何来的,并由此联想到成人学习的特点及学习、记忆金字塔(详见下图)。由此图可知,让后备人才手把手地带人,或参与项目任务,才是最重要的培养方式。我以为掌握了问题的关键,为保证培养效果,还设置了培养效果追踪的方式与指标。带着兴奋感与领导讨论,领导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认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培养吗?或有了追踪与考核就能保证效果?我才幡然醒悟,对于公司最头等的问题不是现任没有能力培养,而是有没有意愿。并想,这便是领导之所以为领导的能力所在。
在孩子的教育中,我也常常看到许多家长乐此不疲地带着孩子学这学那,学习、生活全都事无巨细,照顾得妥妥贴贴,结果孩子成绩还是平平,于是叹口气说:学习也是需要天赋的。教育确实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既要考虑先天,扬长避短,也要考虑家庭能力,经济上如何最优搭配教育资源,如何发挥父母个性、知识能力特长;既要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阶段特点,又要了解学习规律和懂一点心理学知识;既要父母具备一定的眼界预测未来社会的需求,又要有一定的情商。我们常常感叹,要想养好一个孩子,真是斗智斗勇,拼财力拼眼界拼情商啊。但是,仔细想想,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培养一个赚钱的机器吗?一个人幸福的源泉在哪里?当然每个父母都有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因此会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但这些问题是教育的终极问题,以终为始,才知道要走哪条道路。例如我的观点是,一个人幸福的来源是能够做自己,做自己自然会为自己所定下的目标全力以赴,自己发展自己,成功将只是副产品。因此我的任务是帮助他了解自己,管理自己,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和热情,面对小学一周一次小考的成绩,和众多培训班的诱惑,我也能迟迟不为所动。这个观点,后来也在《优秀的绵羊》和《从0到1》两本书中得到印证。《从0到1》虽然说的是如何成为垄断性企业,但说到竞争,也指出正是竞争导致企业关注眼前利益,阻止了创新的步伐,说到底也是企业不能做自己的危险所在。放在教育上,道理何其相同!
因为受益于这种直面问题根本的思考,之前关于人力资源能力素质模型的困惑,最近也迎刃而解。在工作分析或招聘需求上,我们常常会写到:需具备****能力,但是在实际招聘中,每个面试官关于同一能力基于同样的事实却会有不一样的判断,甚至用人部门常常拿“感觉不对”来回答我,问为什么感觉不对却答不上来。究其根本,是对该种能力没有一致的认识。什么是沟通能力强,什么是逻辑思维能力一般,没有清晰的定义,就没有清晰的认知和判断,人才甄选势必无法精确。也因此,我发现把握事物的本质可从定义出发,因为定义本就是对事物根本特质的抽象把握。
所以,在每个问题的思考上,请一定记得问一问那最那原始最基本的问题吧,它是打开宝藏仓库的大门钥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