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认字”和“读书”是分得很清楚的。

第四回写李纨:
“故生了李氏时,便不十分令其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使他认得几个字。”
也是在第四回,写薛蟠:
“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字,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水而已。”
“识字”是求学的第一个阶段,而“读书”是指以科举为途径,苦读四书五经,最终要明“天理”。

第四十二回,薛宝钗跟林黛玉讲了“读书明理”的观点:
“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踏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
由此可见,古人求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识字、读书、明理。
这三个阶段虽然可以分开,但却往往如水和乳汁般融合在一起。识字是读书的过程,读书也是明理的过程,同时也是再识字的过程,而明理又是提升识字读书的过程。

据此,《红楼梦》里的人大概可分为不识字的人,像焦大、周瑞家的、夏婆子等;识字的人,如贾琏、贾珍、薛蟠这些人;读书人,抛开科举这个框框,宝玉、宝钗、黛玉、湘云此类人等可算;明理的人,如果专指读书明理,则极少,林如海可作代表;如果把明理延伸到人生的体悟与生活的智慧,刘姥姥、贾母都是明理高人,她们不识字,没读书,因生命的积淀阅尽人间无字书。
(图文部分源于网络,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