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俘营里的经济组织
经济学如何发挥作用?
1、我们看到的社会,只要有人在,就会有需求在;(人会有需求)
2、只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在,他们的需求就不一样,需求不一样,就会有交易;
3、有交易就会产生对货币的需求,有货币就有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有货币就有宏观经济的波动,有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
4、有交易就有信息不对称,有信息不对称,就会有中间商;
5、有人在的地方就有情绪、就有舆论、就有外部性。于是,整个战俘营里面的现象,跟战俘营外面发生的现象是一致的。
人——需求 人——情绪、舆论、外部性
很多人——不同的需求——需要交易——交易需要货币——货币会引发劣币驱逐良币、宏观经济波动、通缩通胀;
很多人——不同的需求——需要交易,分叉:交易——信息不对称——中间商;
经济学如何描述、如何解释这些现象?需要继续学习。
二、马粪争夺案
公正和效率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彼此协同。
每当我们在将公正的时候,背后的含义其实是说,它是符合效率的。
只有那些让社会里每个人都有积极性去积累财富的规则,才是公正的规则;只有那些能让社会能够存活下来的规则,才是公正的规则。也就是说,效率决定了公平。
当别人在讨论到底是公平重要,还是效率重要的时候,学过经济学的人会明白,其实在公平背后是效率的考量,不是单个人效率的考量,而是整体社会长远发展的效率考量,它们两者是一体的。
举例:
当我们说不能随便拿别人东西,除非给出补偿,如果不给,这是不公正的。它背后的含义是,如果你随便拿人家的东西,那就不会有人有积极性去爱护、积累自己的财富,或者为了保护自己的财富,而花了太多的努力;
一个交通肇事者应该负责,意思是,如果交通肇事者不需要负责,那么马路就会非常混乱,马路的价值就会消失。
三、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巴斯夏《what is seen and what is not seen》:
好经济学家和坏经济学家的区别只有一个:坏经济学家仅仅能看到那些可以看得见的后果,好经济学家能同时考虑看得见的后果,以及通过推测看得到的后果。
举例:
眼睛能够看见的,是战争、灾难导致就业机会增加,是那些已经存在的工作;而节省下来的人力、时间和资源能放到什么新的工作和生产上,这一点经济学家也说不清楚,只能靠想象。
经济学关系的一个最核心问题是比较和选择。而做好比较和选择,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不仅要那些看得见的东西,还要尽量去看见那些不容易看见的东西,那些需要通过推测才能看得见的东西。
我:
看得见和看不见本质上是“机会成本”的问题。我们把资源投入到看得见的收益当中,也就意味着这些资源不能用来做其他有价值的事情。但是这些资源可以应用到哪些其他方面,我们也说不清楚。因为历史没有给我们这个机会。
四、经济学不关心阴谋论
美好愿望不一定带来美好结果(事与愿符,是一种线性看待世界的思维——好人干好事,好人越多,世界越美好)
康德:“愿上帝保佑我们免收友人的供给——要是攻击来自敌人,我们到能设法自卫。”敌人的思想,一眼能看出好坏的思想,我们能够识别、抵制;倒是那些良好愿望包装起来的思想,我们比较难识别。
政府立法不是解决问题的重点,因为人有能动性,对于立法有自己的对策。
经济学研究的,就是这种“事与愿违”的因果规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