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掉一个人最简单的方法:让他去吃低级的苦。》这是今天刷手机时,在公众号洞见上看到的一篇文题。瞬间触动了之前在国企的经历。
93年七月我从学校毕业分到我们县最大的国企,当时我们厂虽身处小县城,但效益和名气还是蛮大,以全国知名企业而论也不为过。当时我们厂在全国同行业排名第四,几乎所有这个行业的资料上都可以看到我们厂前任或现任总工,高工之类的作品。我刚进厂时,我们厂的产品,在国内外销路都很不错,产品质量好,知名度高,厂里的效益自然风生水起。
可惜的是在短短不到五年的时间我们厂就着企业转型的形势,急转直下,起先的表现是疯狂在大中型城市置地买厂,其次就是内部管理的混乱,而最令我感同身受的是那个阶段进厂的大中专毕业生,如果没有过硬的关系全部分去车间出苦力,美其名曰锻炼。而这种锻炼是无休无止的,没有期限的。至于你是啥学历,你在大学学了啥,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律跟着装卸工,零时工出苦力。女生大多以打扫卫生,三班倒工作为主,男生搞装卸,在车间倒班投料。那时候年轻,对这波操作心中有怨,但却并不懂领导的深意,只单纯的以为是领导们想以此捞取好处,现在看来这是从根上“毁人不倦”,是对资源的浪费。
曾经我也抱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想法,一头扎进岗位中,在车间一搞卫生就是八年,大学学的那些知识早都还给老师不说,就连谈对象成家都受到了影响。就像媒体人古典说的:“我们亲手搬砖把自己围起来,勤奋却低效,挣扎却无路可走。”说到底,吃苦受累,不一定是向上的推力,也可能是向下的牵引力。眼看着企业效益一日不如一日,我却被底层的工作拖得筋疲力竭,被孩子缠得无法脱身。没办法,我只能试着为从不适合自己的工作中跳出来做准备,力图做到照顾孩子,事业转型两不误。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领域学习工作。工作变了,生活也改变了。
作家张德芬把受苦分为两种。一种是无知的、无明的苦。这样的苦百害而无一利,让人得不到成长。另外一种是有觉知的苦。这种苦是改变命运,扭转人生的契机。稻盛和夫说过:吃苦真正的本质,是一种自控力,自制力,坚持和深度思考的能力。苦有高低之分,吃一些高级的苦,我们才能有收获,人生才能被重塑。真正懂“吃苦”的人,深入研究问题的根源,如此行动才能事半功倍。一个肢体勤劳而懒于思考的人,做事往往收效甚微,只能囿于底层。
我们努力学习,挑战高考,为的就是知识改变命运,而在企业时被人恶意的压制,这是我们命运的悲哀,也是企业的悲哀,更是时代的悲哀。一个人处于什么技能阶段,在社会上就处于什么层次。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除了靠自己,就是坚决不能认命,不能安于现状。所有风光背后,都是日复一日的苦撑和努力。不断地增值自己、打磨自己,才是通往更高阶层跃升的跳板。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拼命苦干的人,但低级的苦让人麻痹,让人沉沦。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苦,可以化为丰沛的能量,让人深深扎根,枝繁叶茂。故此,无论任何时候,一个人首先要能正确的评估自己,因为一个人有吃苦精神固然可贵,但认清自己更为重要。因为不符合自己的苦,吃再多也未必会成功,因为苦,未必是进阶之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