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头最近开始研究装修,还非拉着我,一起看些装修节目。
昨天,又“强烈推荐”了我一期,节目请的是日本设计师,丫头两眼放光:
“老马老马,我跟你说,匠人精神!哇塞……真的是……你就看吧……”
我心想,室内设计嘛,无非是弄得好看点儿,设计师……日本来的是吧?
不就是擅长在犄角旮旯,鼓捣一堆收纳柜,增加下空间利用率。
再说了,匠人精神,早就烂大街了,也被日本和德国这两个国家,演烂了。
我们家,意见不一样的时候,按章程,听她的。
陪着她看了一个小时,我有种感觉:
之前脑子里的“匠人精神”,都是赝品。
1对细节的追求
说到“匠人精神”,脑子里是这样一幅图:
一个上了岁数的老人,戴着眼镜,拿着斧子、锤子、剪刀、刻刀,对着一个小物件,叮咣叮咣地敲打,时不时扶一把眼镜,端详一会儿。
节目里,灯具、抽油烟机的开关,能通过手的感应来完成。
单纯地追求酷炫吗?好像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嘛!
真正原因,炒菜的时候,手上有油,经常用沾了油的手开关电器,会让按钮变得油腻。
包括在厨房,考虑到最上层的橱柜,拿放东西不方便,设计师在装了一个把手;
打开柜门,整个架子能拉下来。
- 什么是细节?
不是你把误差降到1毫米,我就憋着劲儿把误差降到0.99毫米。
而是你没考虑到的需求,我早已经替你想好了解决方案。
镜头里,客户也说:这个设计师好认真!很多东西我们自己都没有提要求的!
小时候跟着姥爷打柴,柴没捡几根,就开始琢磨:
这几根木头该怎么绑呢?
归置了好几次,总觉着自己绑得不好看……
在这样的细节上下功夫,那是忘了,打柴是为了烧,无论怎么绑,能拿回去就行。
建立在真实需求基础上的细节,才能出天使;
不然,那就是感动自己的无用功。
2这样的细节,需要的是天赋,还是智商?
要我说,都不是,需要的是,心血。
说白了,就是多花点儿心思。
客户家里有三个孩子,7口人挤在40多平米的小屋。
所以设计师用了胶囊房,解决了卧室的空间。
但是家里的龙凤胎刚满一周,需要和父母一起睡;
设计师就把婴儿和父母胶囊卧室之间的墙,做成了可拆卸的那种,等孩子长大了,还能再装上。
单说这一点,需要多高的智商么?需要天赋么?
考虑到家里还有个6岁的小男孩,设计师把卧室门的材质,做成了白板,孩子可以在上面涂鸦;
最让我佩服的,是设计师自己发明的“多功能小凳子”。
外观足够简单,只是摆放的方式不同,能让孩子从1岁坐到8岁。
总而言之,这不是科学的范畴,而是态度的高度。
3什么是真正的匠人?
克里斯坦森的《与运气竞争》一书中讲,创新,需要用“待办任务”的思维来思考。
说白了,就是要关注自己“最终要达到什么目的”。
一般的设计师,会想:装修得漂亮些、让用户满意就行。
节目里带给我震撼的设计师,名叫本间贵史。
据说,是日本一级室内设计师。
他在刚开始进行现场勘查时,专门为了一些细节,往客户家里跑了N次。
看节目的时候,丫头告诉我:这个节目我也看了不止一期,其他的设计师,最多来两次。
开始装修之前,本间贵史找专业的公司,来测量屋里空气和水质。
这让丫头啧啧称赞:老马你就说,一般的设计师,就管装修,谁会想着给你测量家里的空气,还有水质?
后来我才了解,设计师是感受到在屋子里很闷,通风不好,家里有孩子的话,会对孩子的身体有很大的影响。
后来,他给家里安装了新风装置,为的就是,让这家人随时享受新鲜空气。
我想,本间贵史在设计的时候,他的“待办任务”,不是录制一档节目,也不是完成一次装修;
而是“让这一家人,生活变得更好”。
真正的匠人,不会拘泥于浅层次的“交差”。
磨坊里拉磨的驴,只知道不停地往前走,却没想过为什么要往前走,当然,你若问它,答案也很简单:我不走,会挨鞭子。
可身在职场的我们,不只是一头驴,在生活压力的鞭子下,周而复始地重复。
工作的原因,我常接触很多程序员,接到一些需求后,噼里啪啦就开始做;
不问为什么,也不会在事后,想着怎么优化一下,让网站打开的速度再快上几秒,让程序的代码行数少一些,让用户用着再方便一点。
做到这一点的,几年之内,即便不能独步天下,也算是出类拔萃,足以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了。
四十多平米的空间,经过匠人的优化,能让7口之家安居乐业;
而我们每一天的时间,能否站在一个匠人的角度,优化那么一点点:
做同样的事情,时间再少花一点;同样的时间,做的事情再多一点点。
长年累月,人生,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在这个加速喧嚣的社会中,唯一能抵抗横流物欲、享乐焦虑的方法,也许就是做一个真正的匠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