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此一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各国君王都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以人口众多来表示自己的国家强盛。
梁惠王问孟子:“河内凶,则移其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现在,有很多人也曾问过类似的问题:我做的如此用心,如此用功,比旁边的人要努力许多,为何我取不得成绩呢?
孟子善用“比喻”来回答国王。为何?
试想,如果一个人存在了问题求教于你,你找出症结点,劈头盖脸的数落一顿,其人不但内心得不到想要的答案,反而怒火攻心,对规劝者或许嗤之以鼻或许不加理睬。国王的面子比一般人的面子还要重要,倘若直戳弱点轻者轰出殿外,重者砍头示众。
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来劝解国王。你说,“逃跑五十步的士兵笑话逃跑一百步的士兵会怎样?
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意思是说,逃跑一百步也是逃跑吗!
现在有有好多人正笑着“五十步笑百步”。
归根结底,那怎样治理好国家呢?如上所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树木不可胜用也。”
国家如此能治理好,个人也如是也。
个人只有遵循时间的规律才会寻得健康,固定吸取书本知识才会反思生存的价值;同理,培训孩子也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段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总之,古今思想乃人成为人后不断地寻找正确治理人的方式。否则,人的周围无礼节可言,国家无序可行,人类生存堪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