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aka》翻译成中文的片名是“天地玄黄”,《千字文》中的第一句话: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浅显的翻译就是“苍天是黑色的,大地是黄色的;茫茫宇宙辽阔无边”。我觉得很喜欢这个名字,这也是我选择它成为我期末作业的理由,我在选择看一些影片时,不看任何介绍,只看影片名字,所以“天地玄黄”这四个字在课上听过后就记住了。
第一次看完,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觉得这是什么意思,而且有许多的画面还要自己去猜这是什么地方啊,在我有限的地理知识里,我很是崩溃,这地方我很熟悉但就是说不出名字,可能这也是乐趣之一吧,最后还是去查了查百度,这才让我知道这些地方。这纪录片有许多画面很美,但也有许多地方让你感到难受,而这些画面都很写实,画面的内容直冲冲的闯入了你的眼帘,不给你一点点的准备,缓冲的机会,这种画面很有冲击力,这纪录片没有旁白解说,可能也只有这样的画面才能让人印象深刻,感触万千,让人一遍一遍的不断加深印象,去了解在纪录片到底要说什么。
如果你一定要问我,让我说说看完后的感受的话,其实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的感受的,在纪录片里有很多对着人的特写镜头,在这些特写镜头里有些许让我感触难受,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我在这里面许多人的眼里看到了麻木,命运是不公平的,服从命运,面对生活的不抗争,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在他们的眼神中已经没有任何波澜,不是那种我经历很多事情,这些事情让我变得处事不惊的感觉,而是我已经身处地狱,已经没有任何事情能够比我现在的情况更差劲的事了。希望的眼神我也有看到,但那是少数。在这里面有这样一个对比画面,上一个镜头还是一些流浪的人的生活,一个小孩在坐在街边讨要在什么,眼里尽是无奈,而画面转变后,后面的画面总是一些很小的小孩,懵懂未知的张望着,好像在预示着什么希望,其实你的生活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只是它还未到来,需要你自己努力渡过这段时间,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熬过去,拥抱希望呢。
在影片里,它的开头与结尾,都出现了宗教的元素,首尾呼应。我是一个不那么相信宗教的人,我觉得宗教就像心理学一样,它只能给你心里上的安慰,可能这也是人们愿意相信它的原因吧。人们在这人世间生活有那么多的痛苦存在,而宗教总是在教导人们希望,而他们也在痛苦中寻找希望,宗教就像是最后的救命稻草,你不得不抓紧,这也就像心理学里的心里安慰法。最终一些宗教的教义切合了他们的想法,他们一拍即合,每个人都找到自己需要的地方。而影片中的宗教元素前后出现,不知道是在说宗教能救人类吗?还是在说我们最后只能在宗教中找寻安慰。
环境,我们永远不可逃避的问题,而这里面也出现了,在垃圾堆里讨生活的人,还有一个画面,一看见我就知道那就可能是科威特的油田燃烧问题,大片大片油田在燃烧,冒着滚滚浓烟,镜头的天都是灰蒙蒙的,看不见一丝蓝意存在。我知道这个地点,是从我以前的一本小说中了解到,只是那时没有任何画面感,只感觉饿“嗯,就这样”,了解过就那样,当那画面袭来,感觉就不一样了,我们到底做了什么,我们生而为人,却把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肆意破坏。战争,海湾战争,就是这个原因导致它的产生,一方的失败,不甘心点燃了。只是他们没有考虑这是对地球环境极大的考验,这个油田燃烧问题污染很大,涉及很广,这也只是人为污染中的一粒尘埃而已,而且画面一转,工业污染映入眼帘,纪录片想让我们知道我们是多么的可悲啊!我们自己正在慢慢摧毁自己的未来。
集中营紧接出现,废弃的楼房,成堆的白骨,鞋子,数不清的照片,照片上的人被编号,神情不一,好像已经知道了未来。肃清的气息从影片中扑面而来,这是我的第一感受,战争、人性、脆弱,都一一体现出来,我想我们从各个方面知道那段历史,而我从画面中看到我们的生命很脆弱,经不起任何摧残,人性太复杂,你永远也猜不出别人内心的真实想法,战争很残酷,而战争也是人性催生出来的,总而言之,人在这世界上主导了大部分世界活动,我们伟大且弱小。我不知道影片要告诉我们什么,但这是我自己感受出来的,可能印证那句话“一千个人的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文化,各种文化遗址,不同时段穿插出现,这些文化在历史中绚烂,在时间中沉淀消失,我们对它们的文化只能从文献、壁画、建筑等中了解与猜想。它们是我们的沉淀,我们是由他们传承延续的,我们继承了他们的文字、传统、习俗,我们也从他们中寻找真理与教训,我们是他们曾经想向的未来。可能有些文化出现了断层,消失不见,在慢慢长河中被我们发现,挖掘,证明他们曾经存在过。这样突然让我发现如果从是一个相关的工作,他是多么的重要,他证明了那么多人的存在。
影片大部分都在讲人与自然,镜头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能够拥有的最壮阔最绚丽的景色,从荒无人烟的沙漠到震撼人心的宗教活动现场,镜头不断的带着我们去遇见,遇见世界的不同,遇见世界的神秘。我在想我很幸运,比镜头里许多人都要幸运,这也要感谢命运的不公平。最后还是想说说那个小孩,他让我想到了的另一部电影“何以为家”,小孩对命运的无力,我在他的眼里好像也感觉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