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爷爷是太极传人,一辈子精研赵堡派太极拳。
小时候也曾经培养过我,可惜我不懂得坚持。
长大以后,爷爷交给我一些做事做人的道理,其中和太极拳有关的:
1、立身中正(为人)
2、轻慢圆匀(做事)
奶奶去世第二年,我和弟弟坚持把爷爷接回珠海奉养,我得以和爷爷朝夕相处,爷爷总是鼓励我上进自强,从来都说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朝闻道,夕死可矣。有一天把我给惹急了,我问到,我这么大岁数了,还能学会太极拳吗?我爷爷看了我一分钟,很认真地回答我:
“健身的太极操,你可以熟练掌握,搏击的太极拳,恐怕晚了点”
说到太极拳的搏击功能,我和我弟弟都不相信我爷爷练的是真正的搏击,可小时候迫于他老人家的权威,咱不敢真挑战啊,终于,在他老人家90岁的时候,我和我弟弟做了一次试验:由我正面攻击我爷爷,我弟弟在我爷爷背后负责保护他老人家。
结果如下:
5秒钟之后,我被我爷爷摔到了2米外的沙发上,我弟弟的全套保护措施都用在了我身上......
我爷爷后来还撂下来一句狠话,他的师傅交往过很多前清大内高手,所谓的以一当十,就是每次都是一招致命!
他老人家一生拜过三个师傅,第一个是什么门派,我记不得了,第二个是形意拳的高手
他虽然后来专注于太极拳的精进,但散步的时候还会比划两下形意拳(当然我并不懂)
等我后来有兴趣问他形意拳是怎么回事,他才给辨析比划了一下,我立即就明白了,太极都是走曲线,画圈圈,形意拳都是走直线
怪不得我小时候才会看到我爷爷比划的形意拳和他在广场上传授的太极拳那么不同,怪怪的
这是题外话,继续前进
我爷爷第三个师傅就是大牛了,郑悟清,当年赵堡派传人,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黄埔军校第七分校武术总教官,西北太极拳圣
先录一段描绘郑先生的文字
郑悟清先生报考黄埔军校武术教官,第一个项目是表演拳架。
别人又是少林,又是披挂,都打得虎虎生风。到了郑悟清先生,只见他无极桩一站,一会,说;“表演完了”。评委说,这叫啥?郑悟清说:“心里一趟拳已经打完”。评委给了零分!郑悟清说:“太极拳打给你们看你们也不懂,这样吧,随便谁上来,我不能打倒他,我就走”。结果,上来几个挑战的,没一个能过上一招,只听先生“哼哈”两声,一个个就被发出丈外。连发数人,评委知道碰到高人了。赶紧下了聘书。…
郑悟清先生早年从师学艺时,去师傅家是一路练的野马分鬃,回来的一路上练的是倒碾肱。早年练拳每天演练72遍。
功夫是时间、勤奋和悟性的积累。
我爷爷当时担任黄埔军校上校农场场长,因此得与郑先生平辈论交,但我爷爷酷爱武术,执意拜郑先生为师。
我爷爷学拳也是受郑先生的影响,苦练加琢磨。
平日里大家各司其职,只有周末才能聚首切磋
当时大家应酬的方法跟现在差不多,就是打麻将,郑先生和其他人打麻将的过程中,我爷爷随侍在侧,他往往打麻将打累了,出去散步的时候,教给我爷爷一个动作,我爷爷就去黄埔军校的操场上,反复练习这一个动作,一个“野马分鬃”,从操场一头练到操场另一头,立正,向后转!继续“野马分鬃”。如此往复,一个星期下来,基本上鞋都会磨破一双。
下一个星期,郑先生会让我爷爷表演一下上周的动作,当时和现在一样,也是有很多武侠迷整天围着郑先生转,一般情况下,大部分爱好者表演完,郑先生会指出不足,亲手辅导,再手把手给你趟一遍,就让你回去接着练,你再想多说一句都轮不上,下一个武术迷就会把你扒拉到一边,凑上去讨教了。
但我爷爷每次表演完,郑先生嘴里都会似有似无,咦的一声,说,你记性不错啊,好吧,我再教你下一个动作。
于是爷爷再次跑到军校的操场,重复他一周的“刻意练习”
只要你积累,时间就是你的朋友,2年下来,别人最多只学到郑先生1招2招,我爷爷却学全了郑先生的三套拳法,一套剑术,要不是抗战军兴,也许我爷爷还会继续跟随郑先生学下去
小时候爷爷经常用这个故事教导我,做事要认真执着,但我都没有深刻地理解。现在才明白,重要的事情重复做,有多重要!
爷爷虽然已经逝去,但他健身的身影还长留在我心里,
当年每逢寒暑假,我会被爷爷带到广场看他打拳,80多岁的他每天的套路是
左手云手600下
右手云手600下
双手云手600下
108式大架10遍(九十岁以后改练小架)
完成了这些功课,他才会和那些爱好者、徒弟们练习推手,一推手就是一上午,往往奶奶会做好午饭找到广场来,才从不舍的弟子中,把我爷爷拉回家。
有武侠梦的你,今天练了多少遍?
--------记於爷爷仙逝三年后、百岁冥诞十天后
向爷爷挑战太极推手,左起:澳门科技大学校长许敖敖院士(时年61岁),我爷爷(时年92岁),我父亲(时年62岁),国家气象局局长秦大河院士(时年61岁)补充一点,我爷爷不是江湖中人,他是青海大学教授,科技进步奖获得者,青海大学现任校长是他研究生的关门弟子
网友评论
加强刻意地重复,反对无意识地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