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看得卡勒德第二部作品,依然以阿富汗为背景,通过玛丽雅姆和莱拉的一生展现了阿富汗特殊时期跨越几十年的社会风貌,尤其展现阿富汗女性在当时悲惨的境地。而我也顺便了解了一些阿富汗的历史。看完《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后,了解阿富汗历史也必须被摆上日程了。
阿富汗的近代史是一段纷乱的历史,现在一提到这个国家,最先想到的便是战争和流离失所的百姓。也是在这一次次战争中,原本就不是很高的女性地位急速下降。玛丽雅姆和莱拉也是这个时代的牺牲者。
玛丽雅姆的一生大抵是悲剧的一生,从来没有得到过纯真的爱。只能说有过为数不多的三段快乐的时光,一是童稚时,当时的玛丽雅姆虽然生活贫苦,但是对于周边人心之恶还没有多大体会,母亲虽然毒舌,但是爱是真的。和扎里勒每个幸福的周四更是童年最愉快的记忆。二是玛丽雅姆刚嫁给拉希德时,拉希德表现出来的一言一行,应该是玛丽雅姆爱情生涯的巅峰。如果不是因为简介知道拉希德的渣男属性,只看两人婚后最初相处的时光,都怀疑这是一段大叔和小萝莉的跨年之恋。很多都市言情小说都有过这样的场面描写。三是玛丽雅姆和莱拉两人和谐相处之后的那段时光,两人在扎里勒魔爪之下苦中作乐,身处泥潭依然仰望天空。乃至于最后两人合力杀死了拉希德都时空交错到了《嫌疑人X的献身》中花冈靖子和花岗美里合力杀死富樫慎二的场面。都是被生活所欺压的底层女性在无限迫害下最终奋力一击向命运咆哮。玛丽雅姆最终选择面对死亡,有点像苔丝最后走向了刑场,以血成全了她人。
莱拉童年的生活比较符合一般幸福家庭的设定,尤其是莱拉的父亲更是具有现代文明意识的知识分子,也一直将莱拉往现代独立女性的方向培养。只是战争这一不可抗力,小竹马离开了自己,家庭支离破碎,其实当莱拉的哥哥们死在战场上后,就应该举家搬迁,这是莱拉的母亲是在过于偏执,坚持认为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站在上帝视角的我们多会纠结于莱拉母亲的执拗,错过了最佳的搬家机会,导致莱拉为了孩子嫁给了年纪最够当自己的爷爷的拉希德。一进家门,玛丽雅姆就一副小三上门的态度对着莱拉。最终可能也是因为爱,支撑着她坚持下来。——此处要惊叹一下拉希德的心计之深,竟然能想出找一个演员来虚构塔里克已经离世的消息。万万没有到在这样战火纷飞的时代,还有人为了让另一半死心,做出这样的设计。
拉希德纵观全书除了在混乱的社会中保全了家人的性命这一亮点外,便是全书的恶毒担当。拉希德的形象可能是当时阿富汗大多数男性的缩影,将女性物化,视为生育的工具,充满了暴力倾向的大男子主义,毫无自由平等的意识。拉希德的三观是大环境下孕育出来和现代文明决然不同的三观,他是残忍的施暴者,也是被环境抽离了现代文明的悲哀者。即使面对现代文明中女性独立的行为,也将其视为异端。我们所有的偏见正是来源于无知。
唯一完美的是莱拉最后还是和塔里克在一起了,终于嫁给了少年时喜欢的人,嫁给了爱情。前半生不能择其所爱,后半生还好爱其所择。爱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菜,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希望我们即使在被生活揍得体无完肤时依然充满平凡生活的英雄梦想。
最后,终于记住了阿富汗的首都是喀布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