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卡顿是由哪些原因导致的?
-
死锁:主线程拿到锁 A,需要获得锁 B,而同时某个子线程拿了锁 B,需要锁 A,这样相互等待就死锁了。
-
抢锁:主线程需要访问 DB,而此时某个子线程往 DB 插入大量数据。通常抢锁的体验是偶尔卡一阵子,过会就恢复了。
-
主线程大量 IO:主线程为了方便直接写入大量数据,会导致界面卡顿。
-
主线程大量计算:算法不合理,导致主线程某个函数占用大量 CPU。
-
大量的 UI 绘制:复杂的 UI、图文混排等,带来大量的 UI 绘制。
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可以怎么定位问题呢?
-
死锁一般会伴随 crash,可以通过 crash report 来分析。
-
抢锁不好办,将锁等待时间打出来用处不大,我们还需要知道是谁占了锁。
-
大量 IO 可以在函数开始结束打点,将占用时间打到日志中。
-
大量计算同理可以将耗时打到日志中。
-
大量 UI 绘制一般是必现,还好办;如果是偶现的话,想加日志点都没地方,因为是慢在系统函数里面。
如果可以将当时的线程堆栈捕捉下来,那么上述难题都迎刃而解。主线程在什么函数哪一行卡住,在等什么锁,而这个锁又是被哪个子线程的哪个函数占用,有了堆栈,我们都可以知道。自然也能知道是慢在UI绘制,还是慢在我们的代码。
所以,思路就是起一个子线程,监控主线程的活动情况,如果发现有卡顿,就将堆栈 dump 下来。
流程图描述如下:
image.png细节
原理一旦讲出来,好像也不复杂。魔鬼都是隐藏在细节中,效果好不好,完全由实现细节决定。具体到卡顿检测,有几个问题需要仔细处理:
-
怎么知道主线程发生了卡顿?
-
子线程以什么样的策略和频率来检测主线程?这个是要发布到现网的,如果处理不好,带来明显的性能损耗(尤其是电量),就不能接受了。
-
堆栈上报了上来怎么分类?直接用 crash report 的分类不适合。
-
卡顿 dump 下来的堆栈会有多频繁?数据量会有多大?
-
全量上报还是抽样上报?怎么在问题跟进与节省流量直接平衡?
1. 判断标准
怎么判断主线程是不是发生了卡顿?一般来说,用户感受得到的卡顿大概有三个特征:
-
FPS 降低
-
CPU 占用率很高
-
主线程 Runloop 执行了很久
看起来 FPS 能够兼容后面两个特征,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 FPS 不好衡量,抖动比较大。而对于抢锁或大量 IO 的情况,光有 CPU 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实际上用到的是下面两个准则:
-
CPU 占用超过了100%
-
主线程 Runloop 执行了超过2秒
2. 检测策略
为了降低检测带来的性能损耗,我们仔细设计了检测线程的策略:
-
内存 dump:每1秒检查一次,如果检查到主线程卡顿,就将所有线程的函数调用堆栈 dump 到内存中。
-
文件 dump:如果内存 dump 的堆栈跟上次捕捉到的不一样,则 dump 到文件中;否则按照斐波那契数列将检查时间递增(1,1,2,3,5,8…)直到没有遇到卡顿或卡顿堆栈不一样。这样能够避免同一个卡顿写入多个文件的情况,也能避免检测线程围着同一个卡顿空转的情况。
3. 分类方法
直接用 crash report 的分类方法是不行的,这个很好理解:最终卡在 lock 函数的卡顿,外面可能是很多不同的业务,例如可能是读取消息,可能是读取联系人,等等。卡顿监控需要仔细定义自己的分类规则。可以是从调用堆栈的最外层开始归类,或者是取中间一部分归类,或者是取最里面一部分归类。各有优缺点:
-
最外层归类:能够将同一入口的卡顿归类起来。缺点是层数不好定,可能外面十来层都是系统调用,也有可能第一层就是微信的函数了。
-
中间层归类:能够根据事先划分好的“特征值”来归类。缺点是“特征值”不好定,如果要做到自动学习生成的话,对后台分析系统要求太高了。
-
最内层归类:能够将同一原因的卡顿归类起来。缺点是同一分类可能包含不同的业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