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生活,万卷书万里路]2022年1月20日,周四,阴,连续1000天阅读日记第624篇。
最近读《崇祯传》。
读到明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崇祯帝朱由检在送走三个皇子、看到皇后自尽、挥剑砍断公主手臂、然后决定景山上吊自尽前,特意做了一个动作:让头发披在前面把脸遮住。其寓意为自己丢了江山而无颜见列祖列宗。
读到楚霸王项羽的故事。
说堂堂一代西楚霸王在垓下被刘邦围困时,四面楚歌,虞姬自杀,而他自己带领他的手下,杀出了重重包围,来到了江边,这时候有人劝他赶紧逃跑,对他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赶紧回江东去,还可以以图东山再起。然,项羽仰天长叹说,我带领8000子弟兵走出来,到现在我这样回去,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所以,英雄穷途末路,只能选择自杀。
这些事例,引起了我的思考:一个人究竟要度过怎样的一生,要怎样行、怎样思、怎样做才能在九泉之下面见祖宗和江东父老时,感觉到是有颜面?是可以面无愧色、理直气壮的?
这是读历史留给我的思考,也是我常常自问自己的话语。
最近我似乎找到了一点点答案和线索:倘若有人问我要度过怎样的一生?我似乎可以用这些词语来回答——生命需要高度,需要广度,需要深度,需要长度,还需要,温度,幸福度……
那么现在剩下的问题就是来具体解答,什么是生命的广度,深度,长度,高度,温度,幸福度?
我常常在给学生上课时说到一句话,生命需要哲学的高度,心理学的深度,文学的温度,历史地理的广度,逻辑学的缜密度等来填充。如此,我们才可能更幸福。
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幸福的。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这段话出自法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作家、社会评论家罗曼·罗兰。
为什么作者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时就死去了呢?我的理解是,一个人的余生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无尽的重复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作为,自己的感觉,再也没有创新,再也没有激情,这其实就是因为他们缺少了我们上文中所说的很多的“度”:他们没有高度,因而局限于细枝末节;他们没有深度,被生活的表层的千变万象所捆缚;他们缺乏广度,只局限于自己的短短的几十年的人生,而未能把生活的触角伸向人类的上百万年地球的46亿年,宇宙的138亿年的历史。局限于自己所生活的那个弹丸之地,而未能把视角伸展至茫茫宇宙;他们的人生也缺乏温度,不能时常用一颗敏感细腻多情的心去感受生活的热切和激情,不能时常有感动的泪水;而当一个人的生活既没有高度,又没有温度,也没有广度的时候,他的幸福度也就大打折扣,即使它的生命有更大的长度,那也无非只是日复一日的重复而已,没有更多意义的人生,乏味如一杯白开水。
那么,我们最需要深思的是如何实现这些“度!
且让我先从生命的高度谈起吧。
一、高度
说到高度,这自然离不开哲学。
哲学发源于具有开阔、开放地带的地中海领域、属于海洋文明的古希腊,
繁盛于古希腊和经由公元前四世纪的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征服世界建立的全世界第一个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带来的希腊化世界。中国本土,鲜少有哲学的影子。中国是农耕社会,每个人抱着妻儿守护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却也被这块地牢牢的束缚在土地上,失去了哲学的最根本的土壤。视域难以广阔,格局难以变大,处理好人伦关系变成思想家们最重要的课题。至于高大上的哲学,则在中国几乎没有。如果要说有的话,可能唯一的一本哲学著作是老子的《道德经》。因为哲学家,必须跳出人伦关系这样一个狭窄的领域,而把视野延伸到宇宙万物,天地万象。包括日月星辰,茫茫宇宙,也包括神与鬼,天堂与地狱等一切领域。一切都需要反思,追问,审查,洞察,怀疑……
以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也是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为例:他有一次因为认真观察日月星辰一不小心掉进井里了。她的女仆看到了,乐坏了,这下可抓住奚落主人的机会啦。她嘲笑泰勒斯说,哎呦喂,您老连脚下的路都看不清,还老瞎琢磨天上的事儿干嘛呀?
谁知泰勒斯一点也不生气,浑身湿漉漉地从井里上来,说了句非常非常著名的话:那你知道人是水做的吗?然后还说,正因为我老是抬头看天,我才能不被脚下这块土地所束缚。
然而,中国的思想家们,却几乎不关注天,地,神和鬼,而只盯着人。
以儒家为例,孔老夫子就曾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而古希腊,不仅有哲学,还有著名的想象力最为奇特的以天神宙斯为头、包括十二大主神、有众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的神话人物的神话世界,包括为人类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嫉妒成瘾的天后赫拉,充满智慧的雅典娜,爱神阿芙罗狄忒,最美的男神阿波罗……
既然连哲学都没有,又谈何具有哲学的高度呢?
那么,哲学的高度,究竟从何体现呢?
让我从“存在”这个哲学的基本概念来谈起吧。
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思维和存在谁是根本的,谁是另一个派生出来、产生出来的问题。或者,用更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谁是妈妈,谁是孩子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产生出了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对立派别。第二个基本问题就是一个人能不能用他的思维去认识这个世界上的存在?如果有人觉得一个人的思想意识是可以认识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的,那么它就是可知论,如果你觉得不可以认识,或者即使能认识也不会很彻底的认识,那么他就是怀疑论或者不可知论。
而存在这个概念是我们通过思维把它层层抽象才概括出来的。让我们以黑马为例。
每个人见到一匹黑马,基本上如果不是色盲或弱智,我们都会知道,这是一匹黑马,因为这是常识。
当我们把黑马往上抽象一个层次,我们可以把黑马概括成是马。或者说,我们问的是黑马是什么中的一员?那你一定会说,“黑马”是“马”中的一员。我们再往上问,马又是什么中的一员?你可能会说马是动物中的一员。那动物又是哪一中的一员呢?哦,是生物;生物又是什么中的一元呢哦是有机物。有机物是什么中的一员呢?我们还能再进行概括吗?那就是存在。存在还能往上概括吗?似乎已经到达了顶点。这个顶点就变成了哲学概念。
而我们所说的黑马这个概念是常识。研究马这个概念,可能就出现了一门学问——马学。研究动物这个概念,可能就出现了一门学问——动物学。研究生物这个概念,可能就出现了一门学问——生物学。研究有机物这个概念,可能就出现了一门学问,有机化学。而对于存在这个概念不断研究,可能就出现了一门学问——哲学。
这就是哲学这门学科的由来。它不是研究世界万物的表象和浅层,研究的是世界万事万物抽象到了顶点和最高层级、最高本质的那个东西——存在。
哲学是一个外来词,英文是 Philosophy。它是由两个词根组成的——philo和sophy。在拉丁文里,前者是动词追逐和爱的意思。后者的意思是智慧。合起来,他们表达的意思是爱智慧、追求智慧。所以,哲学就是爱智慧,追求智慧。
智慧不同于知识。一个有知识的人绝不等同于一个有智慧的人。智慧来源于知识,但绝不拘泥于知识。有一句犹太谚语是这么说的,世界上学者千千万,但智者屈指可数。知识和智慧之间是有一道鸿沟的。要跨越这道鸿沟,要把知识转变成智慧,绝非易事。掌握知识是非常简单的事情,而拥有智慧、把知识转化成智慧必须付出持久的努力,需要深度思维,需要思维能力持久的训练。
不管是从哲学的基本概念“存在”的由来,还是哲学本身的概念“爱智慧”“追求智慧”,以及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我们都可以看到,哲学是有高度的。他是从十万里的高空来看世界的万事万物。撇去、剔除了世间万物的表象、琐碎、庸常、细枝末节,而追求的是最高层次本质的探索和深究。
任何一门学科,如果研究到他的终点,必定要上升到哲学的层次。心理学研究的最高层次是心灵哲学,数学研究的最高层次是数理哲学,法学研究的最高层次是法哲学,历史研究的最高层次是历史哲学,生物学研究的最高层次是生物哲学……
所以,哲学的高度不言而喻。
而高度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的生活为什么需要这样的高度呢?
让我们这么说吧。假设我们现在看一个人,我们仰视他、平视他,以及俯视他,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
仰视的时候,就像孩子看大人,孩子眼里的大人是什么样的呢?这个大家都可以观察出来。就好像我们小时候看我们的父母,觉得他们是无所不能的,是高大的,是可畏可敬的,是像动漫中的奥特曼一样可以打走所有怪兽的。
平视的时候,我们可能最清楚的看到对方:他有几根白头发?脸上有几颗雀斑?身高一米六还是一米八?胖瘦如何?是阴沟鼻还是扁平鼻?是横眉倒竖还是柳叶眉梢?……
如果我们站在高空俯视,则我们会忽略以上这些细枝末节,我们看到的是他的整个精气神,感受到的是他身上的气质。至于他究竟身高是1米6还是1米7,这不重要;他的体重究竟是100斤还是120斤,我们也会忽略;他脸上有5颗还是100颗雀斑,我们不关注;他头上有10根还是100根白头发,我们毫不在意。我们看到的是他的全体,是他的本质,是他整个的根本的关键的最重要最核心的东西。
仰视,似乎是必不可少的。在一个孩子小的时候仰视大人,则大人可能在他心目中具有权威感,于是,他的成长有了榜样,他会从大人身上汲取到因仰视而带来的力量。他会学习、模仿他所仰视的那些对象,从而一步步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甚至,即使一个人成年了,他还必须有仰视的对象。天地亲君师,古往今来的那些伟大的智者先贤,都可以一直成为我们人生仰视的对象。在我们疲倦的时候给予我们力量,在我们疏懒的时候给予我们勇气,在我们茫然的时候如灯塔般引领我们前进,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平视当然也并不是完全多余的。甚至,很多时候他是必不可少的。有时候我们需要看到生活的细节。
但是,如果一个人的生活中永远只有对事物的平视、仰视而没有俯视,则他天天会在鸡零狗碎、鸡毛蒜皮、东长西短里面纠缠和沉沦。就好像每天都在黑暗的肮脏的泥地里打滚的猪一样的生活着,他乐此不疲,全然不知世界上还有俯视这样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人,每天关心的是今天吃燕窝还是鱼翅?纠结的是吃土豆还是胡萝卜?今天穿貂皮还是羊绒大衣?这件有花边的还是没花边的衬衫?他借了我5块钱,我要不要催他还?领导今天跟我说,让我去他办公室找我谈谈,究竟是因为我做错了什么,还是要表扬我?我说这句话别人会怎么评价?我说那句话他人会不会误会?……
于是,很有可能,一个对生活没有俯视的人,也就是说,是一个没有哲学思维方式的人,一个没有高度的人,他一生活得小气,拘泥,纠结,被生活的表层和表象纠缠了一辈子,心胸小、格局小、气魄小,永远只活在当下,活在此刻,活在表层,活在现象,活在小事里,活在自己的小情绪里,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他很可能一辈子以自我为中心,看不到他人的长处和优点,因而是一个抱怨连天的人,觉得全天下的人都欠自己的,觉得全天下的人都全是缺点。因为,当他永远看到的是对方有三颗还是5颗雀斑,10根还是20根白头发的时候,他就看不到对方其他的东西了。
故而,我一直说,如果我们希冀我们的这短暂几十年的人生能拥有幸福,首先需要的,是好的、高端的思维方式。而哲学,恰恰能够给我们提供这些。它的高度,有可能会让我们摆脱琐碎,摆脱平庸,摆脱抱怨,减少坏情绪的干扰,去拥抱每一个跟他有交往的生命,去爱他们,感受所有生命的美好!
所以,让我们去学哲学吧,不管是三岁五岁二十岁还是五十岁八十岁,我们都需要用它的高度来点亮我们的生活,让我们俯视生活,感受生而为人的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