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的文章中我谈到了对本书的一些认识,还有一些关于对读书的体会以及对自我发展的认识。其中谈到了我们在关系的处理上有许多的矛盾之处,那些矛盾在当时看来是不可调和的,事情过后如果能仔细想一想,发现那些矛盾大部分时候属于我们思维上对事情本身认识不足而产生的一种误区。
如果我们能够思考一下自己以前所犯的错误,就会发现很大一部分错误都是在我们清醒的时候做出的选择,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我们能够看到事情发生以后的结果,难道我们还愿意那样做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有的人经常会说,如果能够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不会犯同样的错误,我觉得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怎么会这样说?因为那些错误是在你选择之初已经存在的一种认知偏误,这种认知偏误的本质是个人的价值观所左右的,也就是说,如果你的价值观与认知偏误不改变的话,再出现相同的问题,依然还会犯相同的错误。
在书中,作者谈到了在自我发展中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以自我为中心阶段;他人阶段;个人独立阶段。只有到了独立阶段,个人才算真正成熟起来。那么怎样才算是个人独立呢?这一点有许多的误区,包括我自己在内,也在某种程度上有一些认识上的不足,通过这一次的重新思考,让我对独立与孤独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
先来看一下,以自我为中心阶段。在这一个阶段武志红老师用了一个巨婴的概念,在这一个阶段里的人认为别人对自己的好都是理所应该的,当别人对自己不好的时候,就认为是别人对自己的背叛。在这一个阶段上的人还在心理上是还没有断乳的巨婴。
心智上的成熟与年龄是无关的,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一些相关报道上看到,看那些年过六旬的老人在公共场所所做出的一些拙劣行为,还不如一些懂事的孩子。如果一个人的心智还处于十年、二十年或者三十年的状态,那么他看待世界的眼光也是会经常处于那个状态,那么他所做出的反应也通常是以前那一种心智模式的反应。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寓言及成语故事来看到,那些故事发生的那时间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是却看到故事反映的情况,与自己现在发生的事情很相似。比如说南辕北辙、掩耳盗铃、自相矛盾,井底之蛙、叶公好龙、郑人买履以及邯郸学步……。当你看到这些成语的时候,相信你能够联想到他们的意思。
看一下这些成语,是我们在中学的时候都已经学过的,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故事依然对我们会有所启发。但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我们依然会做着与之相同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明白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的原因。
因为那些道理还是那些道理,存在于文字当中,并没有进入到我们的头脑之中,体现到我们的行为当中。只有把那些文字中的道理转化为自己的心智模式,通过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来引导自己的行为,由此才真正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
看一下自我阶段是什么状态?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经常会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他人身上让自己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好像这样自己做什么都不用付什么责任。其实每一个选择背后所承担责任的人,都是由所选择的那个人来承担的,只是那些选择者并不知道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而会把那一种所要承担的结果转嫁给别人,这样做他们就可以心安理得了。
书中作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他上大学当助教的时候,遇到过一个这样的学生,平时上课经常吊儿浪荡,在选班干部的时候,他让别的同学选他当班长,甚至说如果不选他就不够意思等等这样的话,迫使其他同学碍于情面选他。作者知道情况以后把这个结果给pass掉了,结果这一名同学就给他发短信,说是作者阻碍了他求学上进的脚步,自己的上进心被作者打击了,他以后就还会以这种不学习的状态来对付学业。
还有一个例子是这样的,一位父亲经常逼着自己的儿子学画画,从小学一直画到大学毕业,最后这个男生彻底放弃了画画。他的父亲心里面的愿望是想让他成为一个画家,而他却把这种愿望当做了一种负担。在他父亲病重的时候,对他说自己对不起他,没有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父亲离世以后,他离开了这座城市,在另一个城市他重新拿起了画笔,重新开启了新的生活,十几年之后他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画家。
从这两个故事中作者告诉我们,要把选择权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把选择权交给别人。前一个故事中的人,明显是把选择权交给了作者,顺从与对抗都是一种消极的应对策略,只有自己愿意去做某事而去做,并且通过努力把事情做好,这一种独立的方式才算是成熟的标志。
当一个人选择独立的时候,必然会面对孤独。这时候需要面对的是很多的不理解,因为头脑中有自我意识与他人意识的存在,我们总是会想要取得别人的认可,这样在心理上才会有安全感。为了这份安全感,我们常常会会弃已经有了的改变。
如果我们能够分清楚什么是自己的事情,什么是别人的事情,而不是用这是我的,那是我的来形容。有人会质疑这一观点,难道说我们不应该拥有亲人、朋友、职业与荣誉吗?书中作者有精彩描述,在这里我用自己的理解来描述一下“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你可以完全拥有,包括你自己的身体,更不用说亲人与朋友,我们所能拥有的只有与他们在一起相处的一段时光”。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一个关系纠缠的概念,只所以会有纠缠,是因为对关系认识的不清晰。有时候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人做事情好像不尽情理,殊不知我们已经把自己放在了一个评判者的位置上,有了这样的认知也常常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判。因为有了对评判标准的重视,就很容易让自己的行为向着那个标准去做,却不知道那些所谓的标准只是我们头脑中产生的幻像。
如果想要成为一个“了不起的我”,就需要完成一个独立自主的做事方式,这里说的独立自主,并不是一意孤行的那一种方式,而是能够知道自己的责任是什么,并且敢于承担那份责任。当别人让你做某事的时候,知道如何选择,做与不做并不是只看自己的心情或者别人的脸色去选择,而是就事实情况去做出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