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朋友花哥是一名上海男人,三十五岁,十年的设计工作经验,
每天上班会迟到,每天午睡到两点,每天要点下午茶;
那段时间华哥总是请假,因为妻子的的奶奶还有亲戚去世了。
华哥说,上海跟外地不同,办丧事一场下来也要划掉几万块,觉得没有钱了,生活有点拮据。
在抱怨了一个星期之后,华哥开始有其他的想法,他想去借点钱,而对象是他的上级领导经理,金额是十万,用途除开办丧事需要的钱,还留一些以后生活用。
后来的结局是领导说自己资金周转没有空挡的余钱可借,而花哥也并没有因为没借到钱而生活困顿狼狈,而是依旧每天下午星巴克。
二
大学毕业后,星儿在本省的一家私人小公司找了一份编辑的工作,
他的办公室有八个人;
大宇跟星儿一样也是刚毕业的,区别是大宇家里面是有自己的企业的;
那时候大宇想去买一个iPad的,没有那么多钱,也不愿意向家里面开口
所以他拉着星儿一起办了信用卡;
半个月后卡下来了,大宇的金额只有三千五,星儿的是一万八;
大家都惊讶于他们两个人下来的额度差别,甚至开玩笑说星儿是不是隐形富二代,
这件事情在这弹丸之地就传开了;
大宇的额度不够,他求着星儿然后刷了六千多,而且还做了分期还款;
后来大宇离职了,没有消息了;
半年后,星儿已经在一家新的公司上班了,有天她收到一个电话,自报家门说是她同事,她半天反应过来,是隔壁部门的同事,说记得她得信用卡额度还挺高的,想借刷用一下,解一下燃眉之急。
星儿礼貌的拒绝了,原因是一个星期前她已经借给她的老乡完成销售任务额度了。
再后来这个同事就存在朋友圈的那些各处旅游的照片中。
星儿把这个事情告诉了朋友,朋友说,你这个同事还是不错的呀,没有把你拉黑,大概是忘了吧。
很多人会把能不能借到钱作为衡量彼此关系的一个途径,甚至还有人用这种方法去检测朋友,借了就是好朋友,不借,就算看清你了,从此一刀两断。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到那种非借不可的地步,我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去争取,比如我可以多接一些设计的私活,这个费用有时候能抵上一个月的工资;比如我可以存一段时间的工资再去买自己想要的ipad,毕竟也没有那么着急;比如我燃眉的火可能只是烧到了裤脚;当然很多时候我们会借出去,最坏的打算是用钱看清楚一些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