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游”之趣想

“游”之趣想

作者: 阿蓬阿霞 | 来源:发表于2023-05-18 13:48 被阅读0次

    有资料分析,我国的旅游起步较晚,上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才逐渐发展兴旺起来。

    旅游最初的功能作用相对简单,主要是以商务接待为主,按其所需量身定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对旅游的需要已经由偶尔为之的行为变为生活必需品。而旅游业也经过三十多年的摸爬滚打,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指标中不可小觑的一项。旅游不仅仅是一项工作,而是一项于国于民有益的事业。旅游的项目和范围,也不仅仅再局限于满足政务、商务接待所需,而是延展到了科考游,山水游,观光游等等,大有文化旅游无所不包之态。

    其实旅游从来有之,只是比较“小众”罢了。尤其是古代的文人,更是把旅游弄得既雅致又富有诗意,让旅游经验丰富的现代人也不得不发出感叹:古代文人的游历那才称得上是一次次文化的雅游。

    最高大上又具有轰轰烈烈影响力的,当属乾隆下江南的政务考察调研游。如此说来,给乾隆戴上一顶考察调研鼻祖的帽子也不为过。

    常常乘车携酒出游的“竹林七贤”,自然都是沉浸式旅游的先行者。特别是其中的刘伶更是洒脱,除了带酒乘车之外,还让家人拿着锄头相随,说:死便埋我。

    大有青山何处不埋骨之潇洒、豪放。

    而李白作为诗仙,也是喜欢四处去溜达。每次的出游,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起因和目的都以他的心情来决定。每遇盛景必有美酒相伴,趁着酒兴吟诗题字,“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这些随兴留下的“到此一游”的标记,让后人膜拜和追随。

    国人深受“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观念所影响。历代也总是把游历与读书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的,把游历当做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科考游的开创者应是郦道元莫属,他为了写《水经注》,先后两次随孝文帝出游,历时两年形成万历,考察了沿途的山山水水,同时还顺路拜访诸多的乡绅名士。沿途的历史遗迹让他大开眼界,同时在他的头脑里也充实了大量前所未闻的新鲜题材,为他后来撰写《水经注》收集了丰厚、详实的写作资料。

    徐霞客自然是山水游和游记的鼻祖了,他如若不是游遍大好河山,哪有洋洋洒洒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呢?

    常言道“树挪死人挪活”,这挪的过程其实也是一场旅游。至于历史上那些为了避逃战乱或饥荒的出游,虽是迫不得已之举,却也是抱着在这段旅途中找到一线生机的希望之旅。现在非常时兴在假期里给孩子们安排一次研学游,既增长知识,开拓眼界,又丰富了假期时光。而看似新潮的研学游其实也是有鼻祖的,只不过被写进了小说里——《西游记》里的一师三徒和一匹马的“取经记”,远比现实中的“研学游”精彩。

    说来说去,当旅游成为生活常态也好,被当做调味品也罢,每一次的出游,旅游的初心都是不应该被忘记的。以孩童般新奇的眼光去看、强烈的好奇心去探索、随和达观的乐观去接纳,以及随遇而安的心态对待旅途中的突发奇遇或坎坷。让每一次出游都有收获,要么是眼界上的开阔,要么是胸怀上的博大。

    “山高人为峰”,不出游怎可达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游”之趣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dgw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