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希:珍贵的意思
自:指的是自己
然:指这样的意思。
希言自然:道本来就是不会彰显自己,无声无息的。
为什么要少说话?
第一:道的说话方式在《道德经》中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行不言之教。
第二:领导者为什么要少说话
首先身教重于言教,孔子告诉他的学生子贡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把你要说的话做到,然后你再来说这个话。
孔子有一次还和子贡因为说话的事情,说了一段著名的语言。
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
其次:作为古代统治者来说,说话一般都是发布政令,要求百姓做事。这种话最好少说,因为你强调“无为而治”,最好是谨慎。
因为人一旦说话,是表达某种意愿,里面就包含有要求与目的。
所以我们要记得,为政不在多言,而在于具体上去做你该做的事。
第三:对于一般人来说要少说。
言多必失所以要做到言必由中,在生活中要多倾听,不要好为人师。除非别人请求你说,你才可以说,而且很谨慎很客观地说。
在生活中认知水平越高的人说话越少,这就像我们在《道德经》中所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为什么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呢?当你通过学习,对事物嗯认识越来越全面的时候,你就对事情不再像之前那样执着,你越来越随顺因缘,你的我执和评判会越来越少,以至于到最后你只想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事情。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飘风,即飓风,又叫台风,台风在夜里比较大,所以在夜里来的台风最可怕。
但台风过境不会超过廿四小时以外的,最大的风速中心不过几个小时就过去了,不会整天吹的。
无论如何强大的台风,到了中午,都会减弱缓慢一点。故说任何飘风,都不会终朝不变的,就是说正午十二点左右就会变弱了。
骤雨,是夏热季节的大雷雨,大概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
最多三小时,超过三小时就不得了,就可能涨大水。所以夏天的大雷雨,只是一阵,不会下一整天的。
而且雷雨一来,一定是连续三阵——今天、明天、后天——大多是三天连着的,但每天雷雨的时辰,都会渐渐向后延,慢慢减小。
这句话所隐含的意思包含的层面:
第一层意思:任何东西都有生有灭,都在不断变化。
第二层意思:飘风和骤雨这两个非常态现象,是不会长久的,就像我们人一样,有些人在做事情时喜欢追求快,喜欢挣快钱,所以我们从这句话中看出来,快钱来的快,去的也快。
因为道德经已经告诉你了做事情应该怎么做?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为则败之,执者失之。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所以这就告诉我们事情必须要一点一点来,但是人们很多时候不会这样做。所以道德经又说,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第三层意思:任何事情都是无常的,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当你明白了无常就不会执着,就会学会了看破放下。
延伸意思:
白居易曾在《太行路》中写道:“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汉文帝时期,有个大臣翟公,他担任高官时,家中每日车马盈门,宾客如云。
等他丢了官帽,宾客绝迹,门可罗雀,如此强烈的反差,让他很是愤懑。
于是他在自家门口写了一行大字: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现。”
许多时刻,我们总会高估与他人的关系。
但当你处在困境中时,即便血脉相连的人,也有冷你之时;
即便亲密无间的伴,也有弃你之心;
即便情同手足的友,也有远你之意。
杨绛先生说:“唯有身处卑微,才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唯有以平常心面对,看轻人情的反复,看淡世态的炎凉,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才能释怀坦然。
一年四季更迭,季季不同,一生悲欢离合,样样尝尽。
当我们明白无常,就不会张扬,今日华丽风光,明日可能狼藉一场。
当我们明白无常,你就不会悲伤,今日愁云惨淡,明日可能满天阳光。
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第四层意思:用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中,当孩子和爱人发脾气时我们要知道如同飘风和骤雨一样,不需要去理会,很快就结束了。对于他人的评判,诽谤以及谣言也不会特别计较了真的东西假不了,假的东西,真不了。
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这句话要正确地理解,不是指天地不能长久。它是说天地鼓捣出来的大风大雨,并不能够长久。大风大雨是什么?天地发脾气了。所以人暴躁的时候,情绪急躁暴躁的时候,也不能够长久,也不应该是长久的。
但是在前面的文章里我们知道道德经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天地能长久是因为天地从来没有为自己考虑过,他只是在为别人做。为而不争,利而不害。
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修道的人,自然会与修道的人结合在一起。
说孔子讲求仁得仁。喜欢道,那么就得道。喜欢德,就得到德。
大家都喜欢“道”,“道亦乐得之”,大家喜欢与得道的人,境界高的人在一块,他对我们境界的提高,就非常地有好处有帮助。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我们经常喜欢讲《论语》里边的六个字:德不孤,必有邻。喜欢德的人在一块,谈的也是这些事情。
就像我们说,芝兰之室一样,与这个境界高的人在一块,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人倒霉的时候,或者是喜欢的这个事情,不是什么好事情的时候,周边聚集的也差不多都是这类人了。俗语说,鱼找鱼,虾找虾。
这段话有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有些人选择遵道而行,就会得到道的加持,有的人逆道而行就会背道而驰,这是我们人生中的两种选择。
第二层含义:你是谁,就会遇见谁。
延伸:《周易》有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人有不同的气质,你是什么样的气质,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
举例,
战国时期,齐宣王为招揽人才,便让淳于髡举荐。谁料,淳于髡一天之内,竟向齐宣王举荐了七位贤士。
齐宣王大惊,于是便问:
“都说贤士可遇不可求,你一天举荐这么多,可靠么?”
淳于髡回答:
“天下间,相同的事物总是聚集在一起,我淳于髡也算贤士,让我举荐贤士,就如在黄河里取水一样容易!”
第三层含义:成为最好的自己,才会遇见最好的别人。
古人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当你从根本上提升了自己,所念所求,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伯乐识马,是因“马”是“千里马”。
如果马没有过人之处,谁又会被吸引呢?
其实,最好的伯乐,就是自己。
与其费尽心思讨好别人,不如脚踏实地历练自己。
听过一个小故事。
有个年轻人去买碗。他随手拿起一只,不断地与其他碗相碰,却只听到沉闷的声音。年轻人显得很失望。
店家见状,从柜子里取出一只碗说:“试试这个。”不料,随便触碰了几个碗,皆听到清脆之音,年轻人大感惊奇。
店家笑着说:“你拿一个次品去试,再好的碗也是沉闷的;要想试出好的碗,必须是你拿去试的那个,也是上乘之品。”
碗如此,人亦如此。
释迦牟尼曾说:“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能量相似的事物,总是会互相吸引。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
“快乐分享错了人,就成了显摆;难过分享错了人,就成了矫情。”
因为不懂你,所以曲解你。
和不懂自己的人,说再多,也换来不了一句关心。
张爱玲说:“因为相知,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后汉书》中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第四层意思:飘风和骤雨就像失德的人一样,最后必然很快结束,当你觉得自己倒霉的时候,你一定要问问自己,是不是你失道了所以你吸引到的,都是失道之人。
人间所有的问题都是人自己造成的。那怎么办?自己造成的,也要自己解决。解决的方法,第一个就是修德,修养我天生的本性,让它朝着道所安排的方向去发展。也就是:少说话,少出主意,少想各种点子,顺势而行,不跟别人相争。第二种就是失德的人,他认同的是无德,所以他做的也是无德的事情。
一个靠投机取巧挣钱的人,不可能去找到一个踏踏实实干事业的人。所以人生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吸引而来的。
第五层意思:你按照道的规律去办事情,道就会加持你。这就是道德经所言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很多人不相信有这个形而上的一个自然之道存在,也不相信因果规律,正因为你不信,所以出现的结果也实在是让人无可奈何。你只能自己承受你应当承受的后果。
总结:顺其自然是需要智慧的,一方面,看出来万物自己本来的样子。
另一方面,对于人的生命要从长远的,开阔的角度来看,就不会执着在一时一地,非要怎么样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