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导演,我认为是除了胡金铨外,华人世界里,最优秀的导演之一。相较于张艺谋,李安的思维更接近与天然人性,而不是经过加工的人性。
李安成名的《父亲三部曲》,最优秀的当还是《饮食男女》,如果说《推手》是讲情愫,《喜宴》是讲伦理,那么《饮食男女》就只是讲爱情了。
写《饮食男女》影评的很多,大多对观影后一致认为电影很优秀,这也是李安比其他导演是真有情怀的地方。
电影开场就是长达几分钟老朱做饭的场景,我一度认为中国《舌尖上的中国》灵感便是取材此于此,这样完美而引人入胜的准备食材,也只有中国文化与中国菜才有这样独特的魅力。
一桌小型的满汉全席,一个看着并不老,但一脸故事的父亲。无论如何论述李安是接受外来文化的华人,而不是个形式意义上的中国人,但不应该这样看,从老朱的这个形象上,李安是最标准的中国印象派。
这部电影里的女主角,毫无疑问是吴倩莲,所饰演的家倩是最亮的一个点。一部电影里线索,一般来讲有主线与支线,主线基本就一条,而支线也不会多,最多两三条,也是为了衬托主线,而李安的电影里,从命题上,其实就一条主线,就是吃的文化。
父亲这个角色,在家庭的定位里,其实就是扮演“饭”的角色,是和吃有关的。母亲给爱,父亲给饭,这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事物。
电影里老朱和张艾嘉所饰演的锦凤,如果说他们之间是爱情,到不如说是因为电影里几个暗示给观众的情节,比如老朱给小女孩做菜,那也是人最根本的欲望。
所以真正有爱情的还是在已满足了食腹的老朱与家倩之间。
或者说是李安与吴倩莲之间,所以《饮食男女》里的真正的主角,是家倩,是吴倩莲,父亲是吴倩莲的老年化,而吴倩莲,是父亲的年轻时代。这也是李安这个人,很浓的恋父情结。
首先在选择做饮食题材的电影里,很少见到女性角色担当做菜的主角,大厨都是男性,那么吃客,其实是导演本身的角色设定。如果此时设定是一个男孩子的话,即不会对美食产生多少的兴趣,男人应该是对事业与人生更有兴趣。此时电影里的吴倩莲,是现实当中的李安,在李安的心目中,年轻的时代,他应该是一个女性化又独立的心理,对父亲的理解,就像老朱一样,并没有多少看起来的温情,还有点冷,严肃认真,却做的一手好菜,从细致入微的地方来体现父爱,而父亲又是自私的,要用自己做菜的手段,来让子女不离开自己,一直陪自己到老。
至到了锦凤的出现,情感上出现了代替品,这些女儿们的相继离开。才让老朱渡过孤寂的情态生活。而家倩的恋父,又反抗父亲,不如说,一个类似于老朱这样的父亲,在年轻的时候,其实是一个女性的心理,也恋着自己的父亲,而自己成长为父亲了,又要最大可能的留住儿女。
在李安电影里,我们看到李安对电影人物心理的刻化,而这一切,都出于自己心理观点的形成,才有了对电影人物的刻化。
所以,看一部电影,任何一部有意义的电影,口水电影除外,导演是一部电影的灵魂,如果要导演能指导好一部电影,里面的主角,一定要是导演的化身。
所以我可以肯定的说,家倩是恋父的,但又怕变成像父亲一样,对某些事物占有欲太强,失去了自己调配的空间。像做菜一样,不能自由发挥。可以有情人,不结婚,可以将男女关系处理的体现新时代女性的标准。其他几个姐妹则不同了,李安肯定也是这样的想,如果自己是家倩,她爱自己的父亲,但又需要独立自主,所抵拒的并不是父亲带了束缚,是讨厌以后的自己,像父亲一样的人。老朱则只是一个幻影,应该是活在家倩脑海里的形象,在实际当中,并不存在,这也是这部电影的伟大这处。
我听到好多关于写父亲三部曲里写父亲的影评人说李安成功的塑了中国父亲。其实,我的观点是不同的,我认为李安成功塑造的是子女,一些在文化冲突下,在骨子里最根本的自己,所创造出的父亲,或是未来的自己。
这个观点也可以用辩证的方法来印证,没有子女,哪来的父亲,李安也是个年轻人,他去描绘事物,应该是他眼里的事物。父亲也应该是他眼里的父亲,而父亲的形象之所以伟大,是儿女们塑造的,相对相比的。
从这些父亲的描写中,我可以看出李安相当的恋父,或着,并不是恋的他的父亲这个人,而是恋上的这个角色。在饮食男女中,他创造吴倩莲来突出自己性格的存大,用来假想自己成为父亲以后,应该是怎么样的。会做菜,有温情,有义气(对朋以)严肃,认真,对儿女即放手又牵挂,在外界,还有少妇喜欢,有小朋友喜欢,还能再生出一个孩子,几十岁了,又像青春一年,含蓄又狂野。
这才是真正李安要表达的事物。
艺术的塑造,往往都是先来源于自身的理想与愿望,然后用艺术加工成为一个理想状态的人。在一些影评人里,看李安作品,是以父亲的角度来看的,但,我是以子女的角度来看,所恋的父亲这个角色。当然这个角色一定是要优缺并存的,不然这就是一个“死人”没有灵魂的人。一个艺术家对艺术角色的假设,绝对不是完美的,因为不完美的角色,才是有血有肉的,才是真实的角色。过于完美的角色,像一些电影里,一些角色,从出场看着就像好人堆里的内奸,后来果然是变坏了,其实很搞笑,观众都看出来了,电影里的人看不出来。
这也如早期的电影,人物性格必须要明了,好的要好到无话可说,坏要坏的彻彻底底,要树立一个符合主流观念的价值观。这形同张彻的英雄主义片,有血有肉的,一开场,坏的想坏下去,好的要更好,开场就打,没有性格,只有价值观,连为什么打架都不需要理。出来胡金铨,有了《侠女》与《山中传奇》到了《秋菊打官司》,再到李安的《父亲三部曲》,整个电影世界里,人物的描写,才发生了改变,改掉了人物的独一特性,让人物更现实,更复杂,符合真实人性,好的并不是真好,坏的也并不真坏。当然,李安恋父,也并不是真恋父亲情,而是恋上这个身份。
2019-11-1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