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梁晓声的小说《知青》当中,出现了这样的情节,插队青年在陕北那些特殊年代,出于天然的精神上的需求,偷偷地阅读当时非常紧缺的外国知名作家写的书,什么托尔斯泰、伏尔泰之类的。在那个年代,除了某些方面的书籍是可以阅读的之外,其余的都是稀缺品,不允许在民间流通。这些书,现在统称为外国名著。
在很多年前阅读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时,主角之一的孙少平也有同样的爱好,书籍是他精神世界的全部,他阅读的最多的就是那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由此,我不禁发现,在为数不多的对那个时代的有所描写的文学作品中,那些知识青年似乎对外国名著都有一种心驰神往的感觉。其具体原因我说不清楚,估计是因为书籍资源匮乏,能引起感情共鸣的书籍更少,仅此而已。
联想到我的学生时代,对外国名著的感觉,经常处于一种纠结的状态。纠结什么?从老师提倡阅读的角度而言,他们希望我们扩大阅读面,如有可能古今中外的书都要多读一些。那时候也确实读过一些外国名著,现在能想起来的大致有如下书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悲惨世界》《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茶花女》……等等。看起来也不算很少,但阅读的过程至今使我难忘,总归来说,就是痛苦不堪。尤其是我尝试两次最终仍以失败告终的《百年孤独》,让我至今没有拿起来的勇气,哪怕网上有那么多已经很成熟的人物关系图,我也没有兴趣读下去。
后来在B站上看到一个视频,讲述了为什么我们都没办法愉快的阅读外国名著,主要是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很多精妙的内涵很难或者几乎不可能通过译文表达出来。至此我才恍然大悟,那个年代逼迫自己读了不少外国名著,至今能想起来书中所言内容的寥寥无几。在此之上,选择靠谱的译本也是一件极其重要但有点靠运气的事情。所以,我现在反而没有那么纠结,能读得下去就读,读不下去也不必为难自己,又不是专业搞文学研究的,何苦让自己难么难受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