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尔也的第33篇文章
“我们的社会有一个强烈的倾向:
将你的灵魂赶出你的身体,
而让别人的灵魂寄居进来,
你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公路商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生赢家”这个有毒的词汇开始出现,频频成为大多数人效仿、追逐的目标。今天我们来聊聊,看似如此正向的一个角色词,背后的含义。
什么是人生赢家
谈到人生赢家,第一个面向,也是绝大多数人在谈论它时,所赋予的含义,便是传统意义上的成功。
包括我们常常听到形容人生赢家的界定:“老王最近买房买车了,真是人生赢家啊;
小李年纪轻轻就当上经理了,真是人生赢家啊;别人都还在奔波劳苦,赵小姐已经生完二胎了,真是人生赢家啊……”诸如此类。
不难看出,这时人生赢家的标准中饱含了社会期待。感觉有一把标尺,或者说给每个人设定好了程式,在等着你完成。也像是众人打同一款游戏,同样的关卡,同样的任务。你提前量完成了,在某个阶段达标了,便得到了社会赋予的成功,人们口中的“人生赢家”称号。
那么为什么需要得到这样一个“人生赢家”的称号?这其中又牵扯到从众心理。简单说来,就是人们擅长的相互比较——他这样了,我也要这样。于是因为跟随大多数人的标准,把他人的需要也当成自己的需要,这时便已经丢失了自我的思考。
第二个面向,自己眼中的人生赢家。
这其中又分为两个层面。
一是按照自我创建标准的人生赢家。它按照自己的价值观体系进行依次排序、依次达成。在这个标准中,便不一定跟你有房有车有孩扯上关系,还可能包含很多不一样的标准。比如你喜欢画画,可能画300幅你喜欢的画,你就认为是自己已经是人生赢家;比如你喜欢写作,可能出版一本自我满意的书籍,便认为自己是人生赢家。
二是自以为的自己眼中的人生赢家。之所以自以为,便代表不是真的。这其中就指向了自我蒙蔽,你觉得是自己选择的,但实际上有两种可能性,一来是把社会的标准当成了自己制定的标准,并且往往不自知。二来,是与所有社会标准相悖的反向标准,作为自己人生赢家的标准。
人生赢家为什么害人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
通俗理解:假如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通常对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强烈的,其它需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此时人的意识几乎全被饥饿所占据,所有能量都被用来获取食物。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吃,其它什么都不重要。只有当人从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时,才可能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
那么首先,我们若以“自我实现”作为人生赢家的标准,从广义上来看,会发现现实中的更多人,对实现这五个层次的跨越表现得毫无耐心。
他们往往喜欢急于求成,跨层次追求,或是同时追求好几个层次,迫切的想早些达到金字塔顶人生赢家的标准。而这个你追我赶的驱动力,并不是源于自发的想做,仅仅只是源于从众心理。结果显而易见,不够踏实的步伐与虚幻的根基,只会让人爬得越高摔得越重。
人们还擅长活在自己编织的幻象与执念中。在社会氛围的熏陶下,为了尽早挤向金字塔尖,为了尽快实现跨级,不惜过度消耗与提前交易。比如经济尚未独立,就寄希望于他人帮助你一同跨级,声称可以一同创建,看似有了一同努力的动力,其实是为自己找到失败后可以背锅的人,或是暂时可以逃避的退路和理由。
也许你认为经济不一定需要独立,就可以同时实现安全、爱与归属,那么在经济都尚未独立的基础上,附加的其他筹码也只会把你压得喘不过气,而不会带来任何其他实质性的好转。虚幻且短暂的人生赢家光环一旦消散,打回重来的结果,不是人人都承担得起的。
我相信,谁都想当人生赢家。包括那些自暴自弃的人,如果看到了可以当上人生赢家的可能性,他也是会愿意这样做的。
关键是,你要成为别人眼中的人生赢家,还是自己眼中的人生赢家?这也决定了你是为了想要变得更好的可能,还是仅仅出于获得社会的认可——也就是虚荣心?
那么,从狭义上来说,人生赢家为什么害人?
并不是说你想成为别人眼中的人生赢家是一件错事,而错就错在,很多人本能的排斥这一点,却又把别人眼中的标准原模原样的套在自己的标准上,然后宣称——是在做自己。也就是我们第一部分说到的,自以为的自己眼中的人生赢家的第一种可能。
将社会的期待与标准进行合理化的自我说服,进而自我蒙蔽,并且深信不疑,这才是人生赢家害人的点。它会让人不知不觉走向消亡,变成程式化一个模子里刻出的机器,成为没有灵魂的复制人。
而作为自以为的自己眼中的人生赢家的第二种可能,也就是完全与社会标准相悖的反向标准作为自我人生赢家的标准,看似与众不同,但深究到底,仅仅出于逆反心理,为了反对而反对,实则也没有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
如果能彻彻底底的自我蒙蔽,看起来似乎也能安然的过一辈子。实际上90%的人也是这样过的。作为蒙蔽者本身不会怎样,也许照样可以子孙满堂,照样可以蒸蒸日上。蒙蔽者自身也许还感觉到悠然自得,不亦乐乎。
但与此同时,他可能在失去了个人发展最好可能的同时,还失去了生命中最珍贵的——自由。
很多成为了人生赢家的人,觉得自己可能挺自由的,想吃吃想喝喝想睡睡想玩玩。但这仅仅如同提线木偶一般,是在规定范围内可控的自由而已。
因为对于这类人来说,不难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或是害怕什么,那么其实很容易被控制。仅仅利用社会评价这一个标准,就可以把他们牢牢控制住。
不断的刺激,给他们成为人生赢家的点滴好处,便像是牵着牛鼻子的绳子,蒙蔽者动弹不得,毫无自由可言。又或者,尝试剥夺其成为人生赢家的可能性,便也能让他们陷入深深的恐惧之中。为了不让这个恐惧成为现实,他们往往会牺牲更大的筹码去换取。
如此一来,不难看出,所谓的人生赢家,是没有自己且不自由的提线木偶。操控者稍稍提提线,可能就会摧毁你的生活,抹杀你的意志。
另一种可能,可以蒙蔽自己,但骗得还不完全。但这就更要命了,这会让彻头彻尾的蒙蔽者群体发现你的存在,进而抹杀你的思考力——告诉你,自己没有的可能性,在你身上也一定没有。
所以这一类人往往年轻人居多,他们稍稍发现事实可能不是这样的,就会马上被前辈们洗脑,走上了漫漫蒙蔽路。擅长于自我说服的人,就自然随着所谓岁月脏水的洗礼,变成了油腻的中年人、彻头彻尾的蒙蔽者。
不那么擅长自我说服的人,往往可能面临严重的认知失调——我又想听从社会的标准过,我又想按照自己的标准过。怎么办?如此便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严重者还可能面临着心理问题——我又想摆脱社会认可的控制,又没有承担风险的能力。
这时,选择突破和改变自己的人,充实了自我的能力,得到了与自己智力水平相匹配的环境,便可以获得幸福。而抱怨环境却又对自己无能的现实表示愤怒的人,便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与痛苦。
环境没有错,错的是你选择了自己不适配的环境。呆在消耗自我的关系、环境中,沉迷于“丧”的状态——就像是被生活推倒的人,一边骂骂咧咧,一边不愿意起来,更有甚者还告诉自己、告诉周围的人,躺在地上挺舒服的。
你不能选择生活是否推倒你,可你可以选择是否站起来。很多人不是没有自己,而是让自己没有自己而已。
比起做人生赢家更重要的事
1、建立自我的价值体系
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上什么样的生活,本质上就是我们所做的大大小小的选择和决定的叠加。而想要无障碍的为自己做决定,必须明白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有什么需求,价值观是怎样的。
那么在面临选择时,由于你很清楚自己构建的价值观体系,那么你是很少会出现纠结的情况的。如果你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么先记录每个事件发生当下的感受,你至少会明白,什么是自己不喜欢的。
在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多给自己试错的机会。扩充自己的认知基模,多解决问题,才能有提升自己幸福的能力。
2、提高自我的觉知能力
在面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困难,需要面对的逆境,以及可能随之产生的需要被管理的情绪,我们都需要带着足够的觉知能力,去分辨其背后的原因与意义。
放下社会评价与期待,抛掉社会标准的认可,明白在自我意识准备蒙蔽的时刻及时清醒,也不再为了反对而反对,用足够的行动巩固自己建立的价值体系。
3、接纳自己的平凡与不平凡
很多人对自我存在着过高或者过低的评价或估计,那么所带来的结果就是——
对自己评价过高的人,在遭遇挫折和打击时,会发现自己原来也不是那么与众不同,自己其实也没那么特别,难以接受的现实让他充满巨大的挫败感;
对自己评价过低的人,在面对很多机会和选择时,往往会倾向于更简单的那一个,因为觉得自己可能做不好,便放弃了可能做好的机会,哪怕做好的可能性有90%。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接纳自己的平凡与不平凡之处,摒弃非黑即白的观念,试着更全面的看待自己,追求完美,可是不苛求完美。尝试着把自我的可能性发挥到极致。
4、把人生交还给自己主宰
很多人渴望享受权利,却逃避承担义务。弗洛姆有一本书叫做《逃避自由》,讲述了人们有时为了回避承担自己人生的责任,会主动把自由上缴给一种更大的力量,由这个更大的力量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让他人成为替自己人生负责的人。
人生是一场交易。你得到什么,必定要以其他东西作为交换。很多东西可以换,可唯独不能上缴给命运的,就是对自我的主宰权。
做自己,从来都不是意味着自我放弃。别总埋怨生活绑架了你、家庭绑架了你,能绑架你的,也只有你自己。所以最后,你便知道,害你的其实不是“人生赢家”四个字。
逃避自己很容易,建立自己却需要勇气、意志、努力。别急于求成,更别自暴自弃,只要你仍坚定的走在自我实现的路上,那么你便没有落后,也没有领先,在我们自己的时区里,一切都会如期而至。
共勉,以上。
配图来源-网络
-End-
打赏请扫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