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纹在我国传统纹样中一向是吉祥的象征。在汉代以前,鸡的形象被神化,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雄鸡有可能是传说中的“天鸡”。此后,人们更重视鸡的“德”,历代艺术品均着重表现鸡的文、武、勇、仁、信。
早期鸡的造型颇为写实
鸡,是远古先民最早驯养的家禽,也是十二生肖中唯一的禽类。因“鸡”与“吉”谐音,又因鸡有鸡冠,而“冠”与“官”谐音,故自古以来,鸡纹都被视为吉祥的象征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早在五六千年前,鸡的形象就出现在岩画和陶器上,随后又出现在青铜器上。早期的鸡纹,虽然在形态上以写实为主,但具有图腾色彩,反映了先民对鸡的神性的认识。汉代以后,鸡纹的神性色彩渐淡,人们似乎更重视鸡在“德”方面的表现,并以鸡纹为主纹饰,开发出越来越多的吉祥图案。只闻天鸡之名 清代才有天鸡之形
《山海经·海外东经》称:“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树上有10只鸟,九只在下,一只在上,与传说相符,10只鸟象征十个太阳。另据《玄中记》记载:“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光照此木,天鸡则鸣,群鸡皆随之鸣。”《神异经·东荒经》也记载:“扶桑山有玉鸡,玉鸡鸣则金鸡鸣,金鸡鸣则石鸡鸣,石鸡鸣则天下之鸡悉鸣。”传说“扶桑山”因有“扶桑树”而得名。由此可见,“桃都山”即“扶桑山”,“天鸡”即“玉鸡”,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雄鸡,很有可能就是古人心目中的“天鸡”。数千年来人们只闻“天鸡”之名而不见其形,故其形象塑造只能靠艺术家的想象。而在历代艺术品中,极少见到能与家鸡区分开来的“天鸡”,直到清乾隆年间,才出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天鸡”艺术形象。当时的宫廷造办处曾以不同的工艺塑造“天鸡”形象,器型多为“天鸡尊”,有玉器,也有掐丝珐琅,造型奇特,纹饰精美,既像鸡又不像鸡,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雄鸡相比,更具想象力。
八大山人写意之鸡充满倔强之气
隋唐以后,随着动物造型青瓷的逐渐式微,鸡首壶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但陶瓷上的鸡纹并没有因此而消失。从元代开始,鸡纹作为花鸟纹的一种,又重新出现在各种瓷器上。元代的鸡纹瓷器数量虽然不多,但在画面上却有构图复杂、笔法生动流畅的特点,更显珍贵。而到了明清时期,鸡纹再次进入高峰期,成为该时期瓷器的主要纹饰之一。典型器有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清康熙、雍正、乾隆、光绪四朝的官窑鸡纹器物等,且图案多有吉祥寓意,如1只雄鸡与5只雏鸡在窠里玩耍,寓意“五子登科”。公鸡与牡丹的组合,象征“功名富贵”。两只雄鸡相斗的图案,寓意“英雄斗志”。鸡冠花与雄鸡的组合,名为“官上加官”。三只公鸡在一起,寓意“三公”。一只公鸡站在大石上,寓意“室上大吉”,等等。这些以鸡为题材的吉祥图,经常出现在明清时期的瓷器上。
鸡形象大量出现的艺术品,除了陶瓷外,还有传统绘画。我国传统绘画不仅在表现形式上更多变,既有写实也有写意,而且能表达出更丰富的鸡文化内涵。在宋代留存至今的花鸟画中,有一幅著名画家王凝的《子母鸡图》及另一幅作者佚名的同名作品。这两幅《子母鸡图》均以写实的手法表现母鸡和雏鸡的形象,刻画细腻,设色雅致,将母鸡对雏鸡的呵护表现得淋漓尽致。明清时期的画鸡名家有八大山人、郎世宁等,八大山人的作品重写意,个性极强,充满斗志和倔强之气。郎世宁引入西方油画技法,融合中国传统技法画鸡,别具一格,影响深远。
本文由谈谈古玩发布,2017年1月19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