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和”他们说话,而不是“对”他们说话

“和”他们说话,而不是“对”他们说话

作者: 文仙子 | 来源:发表于2020-03-10 22:38 被阅读0次

    “对”孩子说话是在告诉他我们要他怎么样,是在让他顺从,是我们在思考。而“和”孩子说话,是我们和他一起思考,找寻解决问题或改善情况的方法。

    已经讲到第37章了,我们多次建议家长和孩子们一起讨论问题,但在实际研究时,我们发现只有少数家长知道怎么和孩子说话,大多数家长虽然在和孩子说话,态度也挺好,可是孩子听到的仍然是说教。

    青春期的孩子和成人之间,一个尤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无法沟通,如果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打下了良好沟通的基础,那么到了青春期,这个沟通的大门通常还会保持敞开状态,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家长尊重孩子。即使我们不同意他们的想法,也要保持对他们的尊重,事实上当我们静下来想一想,会发现孩子的思考能力非常惊人,也非常让人敬佩,孩子像海绵,在潜意识里观察、接收,然后根据自己的解释,形成自己的体系和判断,再依据这个判断指导自己的行为。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只是我们常常用“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去敲打他们,当他们不顺从或反抗时,我们说这样的话去贬低他们,一边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们,我们想塑造孩子的个性、想法、人格,把他们当成一块橡皮泥,我们的任务就是给他们苏醒,在孩子眼里这是专横和暴虐,事实上也是如此,这样说的意思是我们可以影响和引导孩子,但不能强迫他们进入我们给他们设计的模具里。

    每个孩子都有创造力,每个孩子都有能力对自己的人生经历作出反应,每个孩子都可以塑造自己的性格。

    既然父母的责任不是塑造孩子,而是引导孩子,那么智慧的父母就会觉察:他什么时候引导孩子,怎样引导孩子,我们可以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我们可以主动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探究他们的想法。这样我们自己也会学到很多,这些并不难,因为年幼的孩子会非常自由,毫无顾忌的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但是如果我们指责、批评、威胁他们或者挑他们的毛病,他们就会感到表达自己的想法是件很不安全的事情,就会逐渐关闭和我们沟通的大门。

    相反,如果我们敞开心扉接受他们的想法,一起平等友好的讨论,问好奇的问题,例如,然后会发生什么呢?你会有什么感觉呢?其他人会怎么想,孩子就会感到在面对和解决生活困难时,他有同伴。问好奇的启发式问题,是和孩子沟通思想的最好的方法之一。

    期待孩子只有正确想法是不现实的,跟孩子说他的想法是错的话我们的想法是对的,只能让孩子更沉默。“你应该这样做”,这是对孩子说话。“接下来你准备怎么做呢?”这是和孩子说话,这样去讨论,我们可以接纳孩子,接纳他当下的感受和评价发生什么?为什么从孩子的角度看这两个问题是这件事的焦点。

    家长经常自以为是的认为,我们知道孩子的感受是什么,事实上很有可能,我们的孩子根本不会像我们当年一样,也许他在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他自己的问题,我们的孩子很可能和我们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我们需要弄清楚孩子的感受,而不是自以为是的认为孩子会有和我们当年同样的感受。

    我们需要坦白承认,观点不是唯一的,每个人对同样一件事的看法和观点会不一样。

    当我们发现孩子的看法与我们的不一样时,我们需要小心,如果我们因此批评或羞辱孩子,我们立刻关上的,互相信任很大门,我们要随时准备好,接纳那些不一样的观点,这个非常有价值。我们可以对孩子说,“可能你是对的,那我们再来看看还有什么可能”,或者说“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是你有权利这样想,我们看看这样是不是可行”,当关系平等了,每个人都会愿意重新看待和评估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根据“谁对”、“谁错”的标准,而是怎样最符合实际情况。

    如果我们想让孩子改变自己的想法,就需要引导他们了解,其他的方式可以得到怎样的效果,是否更好,我们需要铭记孩子是我们的伙伴,双方一起才能创造家庭的和谐,他们的想法、观点同样重要,而他们的想法、观点。这是他们各种行为的依据。这些加在一起形成了孩子的个人逻辑——即他行为习惯的来源,这通常是无意识的,很多事情孩子知道不对,但还是做。这时我们告诉他不要做是没有用的,因为这个不良行为是他通往错误目的的方式,我们的否定和说教只能让孩子的决心更加坚定,他会更加认为自己有权利坚持己见。我们必须理解这个心理逻辑,当孩子认为引起过分关注和过度权利能够增加自我价值,那么即使用不良行为取得也很值得。倾听孩子,了解他的心理逻辑,引导他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帮助孩子了解他没有发现的其他方式的正面效果。想要得到权力的孩子,通常也需要得到大家的喜欢,那么我们可以和孩子讨论一下:得到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得到大家喜欢,这两者之间为何难以并存?通过讨论孩子会看到,假如他是一个小霸王,那么很多人会不喜欢他,然后让他自己思考和选择,如果我们自己说,“如果你是小霸王,那就没人喜欢你”,只能激起孩子的敌意,我可以问,“当大家碰到小霸王会有什么感觉,会怎么想?”,用类似的问题引导孩子自己思考事情的本质以及对自己社会身份的选择,他也会承认决定权在自己。

    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不管他们是怎样的方式,大人都不需要进行说教,因为这是大人的逻辑,不符合孩子的心理。他可以在过几天以后与孩子讨论这个问题,但不一定是说当时你没发现的事,而是说有这样一个场景,那在这个场景下,孩子是怎么理解的呢?书中举了一个玩纸牌作弊的例子,那么可以说作弊会给游戏的乐趣产生什么影响?作弊的人和被骗的那个人是什么感觉?你觉得这样能让我们学会公平吗?我可以这么做,我们每个人分别可以怎么做?怎么可以让游戏既好玩又不失公平?通过类似这样的提问,慢慢就会清楚让孩子竞争的心理原因,最后还可以说我很高兴了解你的想法,这对我很有帮助。

    家长播下思考的种子,它不需要给孩子讲道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发觉问题在哪?怎么解决?让孩子思考,然后静观其变。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指责其中一方错了,那没人能听得进去,不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不喜欢在被指责时面对的问题,我们可以把问题上升到龙头的层面,用“人们”这样的词,而不是“你和他”或者“这两个孩子”,能够让孩子避开问题一段时间,会讨论创造客观的环境,我们就比较愿意讨论别人的问题,把自己的问题当成别人的问题讨论,这样会容易很多。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直接给孩子提问,让他们思考,我有个困难不知道你有什么看法。我要做饭,又要辅导你作业,同时做两件事让我手忙脚乱,你觉得我们可以怎么办呢?

    我们和孩子的讨论结果可以成为我们改善行为的基础,如果我们想通过说教道德标准去纠正孩子的行为,让我们通常得不到有效信息,讨论只会越来越无效,如果我们给孩子留下一个印象,他很坏很差,孩子就会关闭心门,不和我们沟通,当孩子表达了一个我们很反对的想法,在那一刻我们仍然要练习接纳,“你说的可能有道理,但是我不知道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嘴巴真是不好。”当孩子因为我没有完全赞同他的想法,表现出不想继续讨论时,不要强迫孩子先把问题放在一边,大家都好好想想过几天再聊,那时候我们都会有新的想法。

    “对”孩子说话时再告诉他,我们要他怎样实在让他顺从,是我们在思考。而“和”孩子说话,是我们和他一起思考,找寻解决问题或改善现状的方法。

    孩子对家庭和谐也作出了贡献,他们也知道自己做出的贡献,同时又不是由他支配每个人。这样的讨论是在照顾所有人的利益的前提下,共同找到最佳的解决之道,很多人认为新育儿心理学是向孩子低头,成人不再是领导,这是完全错误的想法。如果我们不能平等的和孩子坐下来共同探讨问题,那他才会为所欲为。我们的行为对孩子没有任何影响,我们只能赢得孩子的合作,不能强迫还是合作,赢得合作的最佳途径是每个人都放心的畅所欲言,共同找到解决方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和”他们说话,而不是“对”他们说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dnnd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