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㭍安
“各位同学,这个五一小长假我们在这个书单上选一本书好好阅读然后回来写个读后感”
“同学们,这个十一小长假,让家长带你们去图书馆挑一本名著仔细阅读,写个读后感”
“同学们,这个暑假,大家挑选书单上的两本书,阅读后写个读后感”...
我只想说,读后感你妹啊,我不爱写!不想看!更是因为看不懂!
真不知道我小学那阵是怎么度过来的,三天一大感,五天一小感,现在的小学更是可笑了,还非得家长也加入到孩子的作业“阵营”中,没有家长配合,这个作业是不是还写不了了?
小学的书单作业简直就是我的噩梦,什么中国四大名著我就不说了,小学的孩子们最熟悉的莫非是《三国演义》和《西游记》了吧。《水浒传》和《红楼梦》说实话,我到现在都没怎么读明白,不是我的阅读理解有问题,而是这两本书写的实在是“深”,深到至如今仍有人孜孜不倦的在红学钻研。
![](https://img.haomeiwen.com/i1268825/f6c11d786f4dd351.jpg)
抛开中国的名著,最让那时候我头痛的就是国外名著了。记得小时候学校门口老是有买书的,中年男子个子不高皮肤黝黑,天天推着车来到我们校门口摆书。仔细一看,哟呵!全都是国外名著,我妈妈当然开心的不像话,在她心里女孩子琴棋书画不是样样精通,也要略知一二,这读书是必不可少的,于是人家推荐什么,她就买什么。最后将书一箩筐的放到了我的面前,什么《羊脂球》《安娜卡列尼娜》《简爱》《雾都孤儿》.....求此时我的心里阴影面积...
卖书的没有错,买书的也没有错,错就错在大家对读书的认知。好似让孩子早一步接触名著就会让孩子有质的飞跃一样。
小学时候,有幸采访过浙大教授、儿童文学作家——伍美珍,她对我们说“‘多读书,读好书’可是好书绝非是大家口中的名著,而是真正适合孩子们的书籍,让每一个孩子感兴趣并且他们甘愿走进书中的书籍”。
然而每次家长会,老师都像是在搞“推销会”,推销什么呢?推销学校布置的书单上的书。家长们也异口同声,纷纷表示赞同。
名著固然好,但是每个年龄段的阅读理解能力都不同,阅历少、读得书少、阅读理解能力弱,谈何去理解深奥的名著?所以名著并不适合小学阶段的孩子,逼迫性的阅读更是在浪费时间。
还记得我读的第一本国外名著是《小妇人》,这是在我三年级的时候看的书。当时看的很是迷糊,什么人物名字那么长!我也根本记不住,囫囵吞枣,在我妈妈的逼迫下我还是含着泪看完了。当时看完的时候我真的说不上来它到底讲了什么,本身外文译著的语言就比较拗口难懂,我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疏通语句上,那还记得讲了什么?更别提它有什么主题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268825/b60f0346717e8b50.jpg)
第二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在我初一的时候,偶然看到了这本书,我决定再读它一遍。
随着我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我才读懂它字里行间的温暖。故事以南北战争为大背景,以女性的视角讲述了四个姐妹生活之间的琐事,虽然平实细腻,但是却蕴含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是一本很适合女孩子的读物。
一本书,孩子们不愿读,没兴趣读,读不进去,那还要求他如何写读后感呢?那岂不是在浪费时间?所谓读后感,是指深阅读之后的所感所想。深奥的文学作品并不是肤浅的浅阅读所能理会的,有的甚至要你一生的时间去读懂它。
如若长时间让孩子们去接受难以理解的名著,这会让孩子们对阅读失去兴趣,阅读一旦失去兴趣那么阅读理解的能力也会大幅下降,本质的是在影响着孩子的语文水平。
什么年龄的孩子就该看什么样的书,让孩子们自己去选择读物,家长最后把关,滤去不营养不健康的读物,保留下孩子们即感兴趣又内含精华的佳作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阅读是一种习惯,而习惯的产生与培养的方法密不可分,对症下药才是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