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刘向《说苑》卷2臣术诗解3三公九卿大夫列士臣而不名事宗不失

刘向《说苑》卷2臣术诗解3三公九卿大夫列士臣而不名事宗不失

作者: 琴诗书画 | 来源:发表于2022-10-24 17:40 被阅读0次

刘向说苑卷2臣术诗解3三公九卿大夫列士臣而不名事宗不失

题文诗:

汤问伊尹:三公九卿,大夫列士,相去何如?

伊尹对曰:三公者智,通于大道,应变不穷,

辩于万物,之情通于,天道者也;其言足以,

阴阳,正四时,节风雨,如是者,

举为三公,故三公事,常在于道.九卿者也,

不失四时,通于沟渠,修堤防,树五谷,

通于地,能通,能利,如此者举,

以为九卿,故九卿事,常在于德.大夫也者,

出入与民,同众取去,与民同利,通于人事,

行犹举绳,不伤于言,言之于世,不害于身,

通于关梁,实于府库,如是者举,以为大夫,

故大夫事,常在于仁.列士知义,不失其心,

事功而不,独专其赏,忠政强谏,无有奸诈,

去私立公,言有法度,如是者举,以为列士,

故列士事,常在于义.道德仁义,定天下正,

四者明王,臣而不臣.汤曰何谓?伊尹对曰:

君之所不,名臣者四:诸父也者,臣而不名,

诸兄也者,臣而不名,先生之臣,臣而不名,

盛德之士,臣而不名,是谓大顺.汤问伊尹:

以立,三公九卿,大夫列士?伊尹对曰:

三公者所,以参五事;九卿所以,参三公也;

大夫所以,参九卿也;列士所以,参大夫故,

参而有参,是谓事宗;事宗不失,外内若一。 

   【原文】

汤问伊尹曰:“三公九卿大夫列士,其相去何如?”伊尹对曰:“三公者,知通于大道,应变而不穷,辩于万物之情,通于天道者也;其言足以调阴阳,正四时,节风雨,如是者举以为三公,故三公之事,常在于道也。九卿者,不失四时通于沟渠,修堤防,树五谷,通于地理者也;能通不能通,能利不能利,如此者举以为九卿,故九卿之事,常在于德也。大夫者,出入与民同众,取去与民同利,通于人事,行犹举绳,不伤于言,言之于世,不害于身,通于关梁,实于府库,如是者举以为大夫,故大夫之事常在于仁也。列士者,知义而不失其心,事功而不独专其赏,忠政强谏而无有奸诈,去私立公而言有法度,如是者举以为列士,故列士之事,常在于义也。故道德仁义定而天下正,凡此四者明王臣而不臣。”汤曰:“何谓臣而不臣?”伊尹对曰:“君之所不名臣者四:诸父、臣而不名,诸兄、臣而不名,先生之臣、臣而不名,盛德之士、臣而不名,是谓大顺。”

汤问伊尹曰:“古者所以立三公、九卿、大夫、列士者,何也?”伊尹对曰:“三公者,所以参五事也;九卿者,所以参三公也;大夫者,所以参九卿也;列士者,所以参大夫也。故参而有参,是谓事宗;事宗不失,外内若一。”

【注释】

三公九卿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高级官职,它的设立始于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更好地统治国家,开始设立三公。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太尉主持军事。汉承秦制,也设三公。到了西汉后期,三公分别改名为司徒、司空、司马。因这这是中央最高官职,权力很大,所以在东汉初期,开国皇帝刘秀限制三公的权力,大权独揽,三公的实际地位开始下降。三公下面设置九卿。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九个部门的长官。汉朝改奉常为太常,郎中令为兴禄勋,典客为大鸿胪,治粟内史大司农。

秦朝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三公为:

 (1)丞相,承受皇帝之命,辅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

(2)太尉,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掌管图书秘籍,同时监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书;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三公之下设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包括:

 (1)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3)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4)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8)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9)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刘向《说苑》卷2臣术诗解3三公九卿大夫列士臣而不名事宗不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dpfprtx.html